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

2023-05-26 14:57:02 生活饮食 0阅读 回答者:admin

李白一首经典,登台远望感慨古今,是抄袭崔灏的黄鹤楼还是致敬?

我们知道,因为崔灏那首《黄鹤楼》太经典,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无奈。但是,李白从心里还是不服气的,“道不得”《黄鹤楼》,那就写鹦鹉洲。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1)

但看前四句的句式结构,清晰可见是模仿《黄鹤楼》,通篇却也是意境浑融,感情深沉,是一篇向《黄鹤楼》致敬的好诗。

写了《鹦鹉洲》后,李白还是不尽兴,于是,在金陵游历时又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2)

凤凰台曾经有凤凰降临,如今凤凰飞走了,只剩下江水日夜东流。

当年华丽的东吴宫苑已经埋没在幽僻杂草的小径里,晋代的达官显贵也都成了荒冢土丘。远望三山一半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劈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遮住了太阳,登高不见长安,让我无限忧愁。

凤凰台,是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祥瑞的鸟落在这里而修建的台子,故名凤凰台。金陵是六朝古都。所谓“六朝如梦,红粉成灰”,是很有沧桑感的。这就为李白的这首诗定下了基调。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3)

首联,登台所望。

模仿崔颢《黄鹤楼》的开头,三个重复的凤”字,反复吟咏,不觉生硬、呆板,却加重了苍凉的基调。

崔颢的《黄鹤楼》用四句写鹤去楼空,写的是闲适自然;李白呢?只用两句来写凤去台空,写的凝练深沉。

凤凰去了,繁华的六朝去了,曾经的辉煌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扑面而来。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4)

颔联,承接首联,沉思历史。

这里选取了六朝中的两个朝代——吴和晋。吴宫曾经的花花草草,都淹没在幽僻的小径上;晋代那些衣冠博带大人物,如今的陵墓也成了无主之坟。

这正如如《红楼梦》中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就像凤去楼空一样,旧的王朝已去,帝王将相已去,留下了断壁残垣,荒墓野冢。而天地依旧,草木葱茏。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兴亡,但是,李白仅仅是感慨而已,没有惋惜,只有蔑视。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5)

颈联,从低头沉思,到俯瞰山水。

远处,三山耸立,和青天连在一起,一半隐约在落在青天之外;低头,白鹭洲横绝秦淮河中,把滚滚江流劈为两段。数字相对:三山——二水;颜色相对:青天——白鹭;

动作相对:半落——中分,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气势雄浑,真是千古警句。完全可以与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媲美。

这就是自然力的巨大,自然景物的恢阔,大自然的无限永恒。金陵城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金陵城外: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6)

尾联,抚今追昔,从六朝的帝都想到自己心之所向的帝都。

此时的诗人站在凤凰台上,西望长安。但是,江上的浮云遮住了太阳,遮住了他的眼睛,他没有望到长安,所以最后落到了一个“愁”上。

化用陆贾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浮云可以理解为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

崔灏的《黄鹤楼》尾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望不到家乡而起的一缕淡淡的乡愁。

李白是望不到长安而“愁”。李白望的是长安,那是大唐的首都,那是大唐的行政中心,那是住着王朝的皇帝。

他是多想回到长安,回到皇帝身边,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呀,但他却已被排挤出京都,这是李白的“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李白这是忧国忧民的“愁”。境界顿然旷达高远。

从登临起笔到“埋幽径”和“成古丘”的凄冷,再到“三山”和“二水”的壮阔,及至浮云蔽而不见长安的“愁”,情随景生,紧密勾连,一脉贯通,堪称“咏今怀古”的佳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什么(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图7)

崔灏的《黄鹤楼》自然悠淡,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雄浑凝重,格调上,李白胜于崔颢;气象上,崔颢高于李白。

可以说,两首诗同为登临怀古的双壁。李白的这首诗有《黄鹤楼》的痕迹,但更有自己的特色,它把历史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恨之情,雄浑博大,意旨深远。

我们学习诗词也一样,可以向别人的作品借鉴学习,但不能粗暴抄袭,要把自己的气质、情感融入其间,这是向原作致敬,也是给自己作品增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2084928086@qq.com。

本文地址:http://www.lnsss.com/shenghuo/yinshi/57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