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是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在设施栽培大面积推广之前,冬瓜盛产于夏秋,是名副其实的夏季瓜。
不少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们说,冬瓜有“夏瓜”的称号,因为它在夏天成熟、采摘食用。那么,为何夏季瓜会取名为冬瓜呢?
冬瓜命名之谜:
冬瓜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广雅》里面有这样一段对冬瓜的描述:“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意思是说,冬瓜成熟之后,身上会披上一层白霜,与冬日白雪落在上面相似,故名为冬瓜。
※冬瓜外皮的白色蜡质用处很大,它相当于保护罩,可以保护冬瓜越冬不坏,起到长期储存的作用。
南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认为:“冬瓜正二、三月种之。若十月种者,结瓜肥好,乃胜春种。则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由于冬天所种的冬瓜味道最好,所以叫冬瓜。
确实,夏日炎炎,冬瓜外表的白霜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想想也是十分贴切的。
冬瓜的传说:
在民间,关于冬瓜还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
相传,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造福人民,他培育出了“四方瓜”,即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并命令它们在各自的封地安家落户管理乡民。
南、西、北瓜按照神农的指示各自去了受封的地方,唯有东瓜不服神农的安排,说东边的海风大,它不适应。
神农只好让东瓜换个地方。可是,西方它嫌风沙太大,北方它嫌冷,南方又过于热了,最后,冬瓜还是去了东方。神农氏看到冬瓜回心转意了,便高兴地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
东瓜听完后立即纠正道:“是冬瓜不是东瓜,处处都是我的家。”神农氏听完后,哈哈大笑道:“冬天无瓜,你喜欢叫冬瓜。愿意四海为家,就叫冬瓜吧。”
看到这里,你觉不觉得冬瓜胖乎乎的身上有几分神秘的韵味呢?
冬瓜丨不仅神秘,还很有哲理
《冬瓜》
剪剪黄花秋后春,
霜皮露叶护长身。
生来笼统君休笑,
腹裹能容数百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郑清之。郑清之官至宰相,但是他早年怀才不遇,40来岁才考上了进士。
诗人在诗中借物喻人,表达了自信乐观的心态,也对那些嘲笑奚落他的“小人”进行有力回击。
郑清之在诗中,用“笼统”来形容冬瓜外形的拙笨,且 “腹内能容数百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通“仁”,即瓜籽。
冬瓜体大,腹内籽多,但诗人不用“仁”,而用“人”字,是诗人在借物咏怀,表达自己心胸开阔、博学多知,认为自己和那些嘲笑他的小人有“云泥之别”。
这与“宰相肚里能撑船”颇有相通之处。后来郑清之果真当了宰相,果然是“腹里能容数百人”。这首诗非常应景,仿佛是一种预言,所以流传甚广。
“别看冬瓜傻大个,其实冬瓜很有味道。那些肆意去嘲讽别人的人,反而丢人现眼呢。”
小农很是赞赏诗人“大度豁达”的心境和大智若愚、深藏若虚的人生智慧,但是,冬瓜就一定是个“傻大个”吗?
冬瓜:其实我也苗条过
其实你可能不知道,远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吃的蔬菜水果可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样。在那个时代,冬瓜、黄瓜、甜瓜、西瓜、葫芦、南瓜、丝瓜等葫芦科作物都还没有“出生”,而有的仅仅是一个瓜类共同的祖先。
那么,这古老的葫芦科作物究竟是如何在历史长河里发展成不同形态大小和风味的瓜类呢?
探究葫芦科作物“变异”的脉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不仅可以揭示作物的起源,还能挖掘出决定这些作物“个性”发展的关键基因。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专家介绍,瓜类作物的果实发育都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
“实际上,野生冬瓜果实非常小,长度小于10厘米,只有鸡蛋大小,而大多数冬瓜品种果实巨大,长度可达80厘米~100厘米,重量可高达60公斤,这些果实含有丰富营养物质。”
冬瓜主要类群和演化历史 来源《自然—通讯》
该研究在冬瓜基因组精细图谱的基础上,又分析了146份冬瓜资源,构建了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解释了冬瓜由小变大的秘密。
研究发现,和黄瓜、甜瓜等瓜类作物一样,冬瓜也起源于印度。冬瓜的果实由小变大经历了两步进化过程。
第一步是从野生种到椭圆形的地方种,目前这种地方种主要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出现;第二步是从地方种到目前广泛种植的栽培种,更大、更长。
并且,人类对冬瓜栽培种也进行了人为选择,因此栽培种出现了有蜡粉和无蜡粉两种类型。后者就是常说的青皮冬瓜。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地区从青皮冬瓜中定向选育出目前流行的黑皮冬瓜。
在这两步进化过程中,有上千个基因发生了变化。据专家介绍,他们找到了两个控制冬瓜果实大小的候选基因,这两个候选基因还在黄瓜、西红柿等果实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