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汉口中国摄影图片社专门去现场拍摄,并制作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影集》,内含六幅照片,展现了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建成时的风貌。
武汉是我国南北交通的枢纽,京汉、粤汉两条铁路均以此为终点,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以此为中心,但过去铁路、公路都被长江隔断,市区也被分为汉口、武昌、汉阳三处。长江武汉大桥的建成,连通了1906年建成的京汉铁路和1936年建成的粤汉铁路,使得中国最重要的一条南北铁路干线得以最终贯通。大桥全部工程的完成,也标志着武汉三镇真正融为一体。
据史料记载,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最早是晚清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不过实际规划是在民国建立以后。1913年,在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德国籍工科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初步勘测长江大桥桥址和设计大桥样式。
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的方案是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经武昌汉阳门、宾阳门连接粤汉铁路,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桥面铺设铁路、公路、电车路、人行道。
虽然此次规划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后来又有过几次规划,但囿于国力和战乱频发终究未能建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李文骥、茅以升等人的推动下,1950年3月成立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和设计组,开始了大桥的规划和建设。后来经过几年的准备,并在苏联的援助下,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全长约1670米,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是宽阔的公路,六辆汽车可以并行,下层是双轨铁路,两旁还有宽敞的人行道,桥下净空,可供大型轮船终年通行无阻,江心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他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桥梁非常坚固,直到2002年8月,大桥才进行了首次大修。
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其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而大桥的两侧则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如“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大桥两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