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论语,基本没有争议,每句话该怎么翻译,大家基本能统一,有标准答案。
但是道德经就不行,就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版本,能一统江湖。
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论语是一部人性之作,讲的是人心,所以大多能理解,道德经是哲学和修行之作,哲学是高深的,这样一部分就理解不了,修行的,更是万中无一,能理解的就少之又少了。
所以,论语里的话,放到现在的社会中,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都太容易理解了,即使过了两千年,依然没什么争议。
道德经的话,很多放到现实社会,就很不适用,比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后面的无为而无不为,我没有遇到过哪怕一个让我感到满意的版本,要么牵强,要么强行解释。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这段话,是讲给两种不同的人听的。
为学日益,是讲给尘世间的人听的,99.9%的人适应的是这一条,不论你从事任何行业,学习也好,技术也好,都是需要慢慢积累,与日俱增的。
为道日损,以及后面的话,是讲给修行人听的,讲给那0.01%的人,这句话对尘世人并不适用。
若是从修道人的话来看,这句话就特别通顺了,比如我是修道的,老子对我说,修道和求学完全相反,求学做的是加法,修道做的是减法,你要舍弃名利,地位,财富,面子,甚至聪明,损之又损,以至于你什么也没有了,什么用处也没有了。
无为,就是什么用也没有,不赚钱,不种地,不拉车,就是任何叫的名字的事物都不做,换言之,做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这么说,也许很多人接受不了,现实是,不论是和尚,还是道士,凡是真修行的人,对社会发展是真的没有用处的,比如现在和尚,一不种地,二不赚钱,三不在家孝敬父母,四不为祖国的建设出力,就是诵经礼佛。
老子的无为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也不做,最后一句,无为而无不为又怎么理解,这里就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无不流泪,说明都流泪,无人不感到惋惜,意思是所有人都感到惋惜,那么把无不为转成肯定句就是,无为而为。
无为而为就是,对修行人来说,什么也不做,就是修行。
这样解释,肯定许多人,大部分人不同意,老子怎么这么教导人呢?
我说过了,这话是对千分之一的修行人说的,不是给我们打工人说的,不是对尘世间人说的,用尘间的眼光来看,这话的确不应该说,这是教人躺平。
尘世间的人大多数都是下士,我粉丝中,中士还多一些,至于上士,我没见过,我自己肯定算不上,勉强能算个中士罢了。
对于这种上士才听得懂的言论,下士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对于评论,你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一般不回复,这种事情,境界层次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很难谁说服谁。
世界从来是主观的,能自洽就好,所谓标准答案,不过是糊弄小学生的玩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