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原著:顾家老太太临终前的话,是顾家阴盛阳衰的根源。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是家庭氛围的稳定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也跟着焦虑;母亲暴躁,孩子也没有好脾气;母亲温婉、平和、从容,孩子也会有个好性格、好脾气。”
好母亲是子女的引路人,好母亲是子女温暖的栖息地,好母亲也是一个家庭的温度。
《心居》里顾家每周六固定的家庭聚会,看似温暖的背后,却是各自的悲哀。
顾家老太太喜欢儿孙满堂,相聚在一起的温馨场面,可这样的聚会里参杂着一家人的各种比较和算计,不仅聚会时给人一种”表面孝顺“的现象,更多的是人性的虚伪。
顾老太太90多岁了,跟着教师退休的儿子顾士宏居住养老,这套三居室的房子,当初也是顾士宏的女儿顾清俞坚持买,才有的,若按照老人们的心意,他们不会有这么好的居住环境。
顾老太太的亲闺女顾士莲当年也是女强人,年纪轻轻就是人事部门的干事,在那个年代属于”铁娘子”,与侄女顾清俞的能力有得一拼。
再反观顾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顾士海自私薄凉,对谁都没有真心真情。
顾士宏虽然有两个龙凤胎的儿女,却把儿子顾磊养残,小时候依靠着姐姐的庇护,成家后听从媳妇的指挥,丝毫没有男人的担当;女儿顾清俞却一路厮打拼杀,拼出“白领精英”的地位。
为啥顾家的女人面对生活,却能够做到“女强人”的地步,而男人不是养残,就是养废,最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罔顾国法”,究其原因,还是顾老太太的这个大家庭的老祖母的偏心。
《心居》原著里,90多岁的顾老太太每天会下楼跟老姐妹一起打会太极拳,再回家吃饭休息。
那天在打太极拳的时候,晕过去了,被送到了医院检查出是“脑梗和肠癌”两种病。
因为老人年岁大了,医生保守治疗。顾老太太的三个孩子轮流去医院值夜班陪伴着老人家。
原著里写顾老太太在医院里10天后离世。
最后那夜本该是大儿子顾士海值夜班,他却说自己感冒了,让白天守候老太太一天的媳妇继续再值夜班。
被妹妹顾士莲知道了,她心疼嫂子,知道是大哥自私,故意说感冒不愿意去医院里照顾母亲。
顾老太太唯一的女儿顾士莲此时也是大病初愈,可她还是为了家人和睦,想有天晚上大哥替自己丈夫照顾母亲,那大哥不舒服,自己把那天的换班还给大哥好了。
可顾老太太看到女儿顾士莲的时候,说了一句,怎么是你?她们母女聊了很多,母亲说了几句话临终遗言里,句句都透露着顾家为啥“女强男弱”的根源。
第一句:大儿媳苏旺娣她是个劳碌命。
那夜顾老太太回光返照,精气神不错,她心里知道那夜应该是大儿子值夜班,怎么会是自己的女儿呢?
当顾士莲说大哥耍赖说自己感冒不愿来医院,想让大儿媳苏旺娣在医院照顾老人一整天的时候,老太太居然说“她是劳碌命”。
话里的意思是自己的儿子精贵,儿媳天生就该多做些事。这样的话也就是自己的女儿听到了,还很不平地回了老太太一句“啥叫劳碌命?有谁是天生的劳碌命?你帮儿子也不要帮得太明显。”
老太太心疼儿子,偏心儿子,看不到儿媳的付出和辛苦,这也是为啥把顾士海养的那般自私薄凉。
在老太太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儿子,儿媳来他们家就是劳碌一生的,为家付出一辈子的。
不知道老太太年轻做儿媳的时候,是否也是和苏旺娣一般的“劳碌命”。
苏旺娣与顾士海吵架的时候,说他的自私是天生的,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人品有问题。为啥顾士海的人品会有问题,追溯到上一辈,还是顾老太太宠溺出来了。
他是顾家的大儿子,一出生就被一家人宠溺着,唯我独尊的他,心里只有自己,连自己的亲儿子有时候都看不过去,却又潜移默化的把儿子顾昕养成了没心没肺的不懂感恩的废人。
顾士海的自私和薄凉,在顾老太太的眼里,却是她自己儿子命好,娶了劳碌命的儿媳,才能够享福半生。
可老太太忘记了自己也是做儿媳的,为啥不能从自身好好教育儿子善待枕边人呢?谁是天生给别人家付出的呢?不过是认命罢了。
第二句:劝说顾士莲做人不要“忒”自私。
顾士莲在多年前,因婆家拆迁,分到一大一小两套房的时候,大哥顾士海还在东北,她心疼大哥将来回上海没有地方居住,坚持把那套小房子送给了大哥。
当时很多不相干的人都劝说顾士莲慎重些,不是一件衣服什么的,而是一套房子,送人就再也要不回来了。可作为母亲,对这件事情不理不睬,任由大儿子占便宜。
亲兄弟明算账才能相安无事,可作为老人觉得后来顾士莲生重病,大儿子顾士海不愿意借钱给自己妹妹的时候,老人觉得是大儿子没钱,是女儿命苦得病。
那夜顾老太太对顾士莲说道:
你只养了一个女儿,有些事跟你讲不清,当爹妈的,又是那种年月,想的就是儿女都能活下去,一个吃肉,一个哪怕啃骨头,只要有口饭吃,也就看得下去了,要是有人饿肚皮,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一个女子跳出来做好事,碗里的肉分一半给另一个,爹妈晓得不公平,但也没办法,总希望每个人都能活下去,有饭大家吃。
顾老太太明知是儿子的薄凉忘恩负义,却说自己女儿不该那般自私,自己有饭吃不肯帮自己的亲哥哥。
在顾老太太的心里,儿子是自己家人,女儿是别人家的。所以才有女儿生重病是命不好,儿子不借钱不还房子是应该的。
这样的母亲跟《安居》里的房似锦的妈妈有啥区别,宁愿儿子家吃肉,也不愿意看到女儿过得好。重男轻女的父母,注定会让子女不和。
第三句:让女儿劝大儿子顾士海做人开心点。
顾老太太一辈子放心不下自己的大儿子,总认为他过得不好,惦记了一辈子却没有真正得到过大儿子的照顾,连最后的一段路,大儿子都要借口感冒,自私的不愿意去医院陪伴母亲。
顾老太太对女儿顾士莲说道:
老娘最后一句,告诉阿海,做人开心点,自己不开心,旁人看着也难受。阿宏不要学他爸爸。一本正经的面面俱到,忒辛苦也没意思。
三个子女各有各好,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呢?老娘这把年纪了,脑子也糊涂了,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你们多担待。
老太太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厚待的儿子,薄待了女儿,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他们是儿子,你自己是女儿的呢?女儿始终是泼出去的水,不属于顾家。
顾老太太明知现如今三个子女里女儿的身体最不好,日子最不好过,可她的心里依然惦记的是儿子们的将来。刚刚从死神面前活过来的女儿陪伴着她,她却惦记着自己的儿子。
作为女儿虽然不懂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但内心还是很悲哀。
自己都这样了,母亲劝自己别那么自私,却劝慰大哥要开心些。厚此薄彼地对待子女,也许父母内心不觉得有错,但却让子女受了伤。
在父母的心里,根本没有公平一说,他们的决定什么时候都是对的,错的是子女的不理解和不明白,在父母的内心,觉得子女只有到了她那个年岁就会什么都懂得了。
顾老太太面对跟自己一般自私的大儿子惦记了一辈子,临终前最不放心的也是大儿子。
在他的心里,大儿子顾士海过得不开心,是因为顾士莲自私,不肯原谅哥哥的薄凉,总想着让大哥把房子还给自己。
女儿送房子是应该做的,要房子就是自私。
如此双标的母亲,让子女以后如何能够和睦相处呢?因了顾老太太的重男轻女,不公平的心,周家才出现两代人的“阴盛阳衰”的局面。
老人常说:结对一门亲,兴旺三代人,娶错一门亲,败坏九代根。
女人对家庭的影响从来都不容忽视,幸福的家庭必有一个好女人在背后撑着,而不幸福的家庭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大部分的根源也在女人身上!
“男人的底牌,就是他的妻子,孩子的底牌,就是他的母亲。”愿天下的父母没有偏心,没有重男轻女,能够平等地善待自己的儿女,让家成为子女真正的“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