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史上的重要人物,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有“华夏第一相”的美誉。
好吧,别人说啥都行,五斗都表示尊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总得让五斗说点不同意见吧。
人品差
管仲的人品如何,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也否认不了。
◆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坑鲍叔牙的钱。
◆征战沙场,做逃兵比谁都积极。
◆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结果功败垂成。公子纠身死,召忽自刎尽忠,管仲厚着脸皮到对手齐桓公那边做官。
……
春秋时期虽然已经开始“礼崩乐坏”,但社会对于士大夫的操守还是有些基本要求的。
管仲的品行如何,相信齐国的士大夫,甚至天下人都看在眼里。
就是放在现代,谁敢和管仲合作做生意,谁敢和他并肩作战,谁又敢提拔这样的手下……
功劳为负数
齐桓公(公子小白)当初本没有继承齐国大位的机会,迫不得已才流亡到南边的莒国,期间吃了不少的苦头。
他后来之所以能登上齐国的大位,有三个人可谓是居功至伟。
◆对他不离不弃,陪他流亡莒国,一直辅佐他的鲍叔牙。
◆齐襄公死后,设计杀死公孙无知,诛杀乱党,并接应公子小白回国登基的高傒和国懿仲。
管仲当时辅佐公子纠,整日里琢磨着怎么置齐桓公(公子小白)于死地,还差点得了手。
家世弱
管仲的家世弱,自然是相对其他士大夫而言,并不是说他是一个普通百姓。
如果管仲真是齐国的普通百姓,他也没能力四处游历,也没有资格上阵杀敌,更不用说辅佐公子纠了。
不过,管仲既然能沦落到骗鲍叔牙的钱来养家的地步,就知道此人家道败落到何等程度了。
鲍叔牙既然能够原谅管仲,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他的家世应该要比管仲好得多。
再进一步,如果各位条友研究齐国后来的“田氏代齐”,就会发现“鲍氏”是田氏需要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而不是“管氏”。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所谓的齐国“管氏”一族,其实也就是出了管仲这么一个重要角色而已——既无前功,又无后劲。
相对于管仲,鲍叔牙的家族显然有底蕴得多。
齐桓公的难处
齐桓公之所以任用管仲为相,当然有鲍叔牙的推荐之功,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无论是鲍叔牙,还是高傒和国懿仲,虽然功劳很大,但齐桓公不能,甚至是不敢轻易重用他们。
尤其是高傒和国懿仲,这两人都出身于齐国的上卿公族——高氏和国氏。
高氏和国氏都是姜太公的子孙,在齐国握有重权——齐国三军他们两家要各自统率一军,留给齐国国君一军。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齐国当时并不是国君集权治国,而是国君联合各大家族共同治国,国君并没有一言九鼎的地位。
齐桓公如果任用了世家大族的人为相,不但削弱了自己的权力,而且打破了齐国各大家族之间微妙的平衡,容易引起各大世家之间的纷争,不利于齐国的稳定。
也正是基于这个缘故,各大世家的子弟,包括鲍叔牙,在齐国朝廷虽然都担任了重要职务,但最好不要染指相位。
为什么管仲可用
管仲之所以可用,是因为他的“优势”太明显了。
◆人品差,声望低,名誉扫地。
如果按照先秦礼法对士大夫的道德要求,管仲本应该自刎以对公子纠尽忠。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齐桓公不想任用管仲,管仲更会被其他人唾弃,很难再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齐桓公既然肯重用管仲,他自然会想方设法为齐桓公效力,一则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二则也是为了保全自己。
◆不对各大世家造成威胁。
管仲的根基差,名望低,不会对其他的世家大族造成威胁,尤其是国氏和高氏,甚至包括鲍氏。
管仲做人其实也很知道进退,对国、高这样的齐国世家大族一直是毕恭毕敬,并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更没有冒犯他们的尊严。
◆手段多,坚决贯彻执行齐桓公的意志。
在不触犯世家大族利益的前提下,管仲贯彻执行了齐桓公的意志,各种手段频出,从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相对于其他的士大夫,管仲的从政风格,其实少了很多的“道德”约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齐桓公收揽支持公子纠的旧势力,给外界一种不计前嫌的观感,赏贤任能,广招人才。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的君位,其实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竞争,背后都有不同的势力和利益。
齐桓公任用曾经刺杀过他的管仲为相,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他的君位,取得更多的支持和效忠。
总结
五斗并无意去贬低管仲的才能,只是不愿意过度神化此人,从而模糊了历史的真相。
齐国能成为“春秋首霸”,是前几代齐国国君不断开疆辟土,齐桓公高瞻远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管仲在此过程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管仲的人格有缺陷,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后代史学家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为他洗白。
管仲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标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四有”标杆,才是我们在言行中尤其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资料:《管子》、《史记》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