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对我这个对吃兴趣不大的人来说比较困难。
美国的饮食特色在哪里?营养在哪里?
这趟美国中东部之行,在饭店吃美国饭的机会不多,只能以偏概全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一点点体会写下来,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先说饮食特色。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人种,多文化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不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会带有不同种族、 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
以在美国开业的中国餐馆为例,很多中国餐馆出售的饭菜早已不是正宗的中国风味,里面融进了适合当地人口味的调料,纯正的中国风味的饭菜很少。
我们在匹兹堡,同学带我们去了一家川菜馆,那里的饭菜还比较纯正,很多在当地读书的中国学生在那里就餐。
而在匹兹堡的另外一家中国餐馆,我们吃到的则是美国化的中国饭菜,而且日本的寿司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国餐馆,俨然成为中国饭菜。
各种的生鱼片,蘸着加有芥末膏的调料,手边是西餐常用的刀叉,身边是一色的金发碧眼的美国佬(据同学讲,那个中餐馆很高档,顾客主要是白人)。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美国的饮食口味差别不大。美国人喜欢吃海鱼,认为河鱼味道腥,而且鱼刺多。
海鱼品种很多,面对十几种选择,你真的不知道吃哪种海鱼为好。
吃过两次据说很有美国地方特色的烤鱼,30多美元一份。
海鱼去头、扒骨、去刺,只剩下鱼身两边的纯鱼肉(除了一些专门针对中国人的超市,一般美国超市出售的鱼都是无头、无内脏的干净鱼),烤制时放少量佐料。
烤鱼端上来,说不上特好的感官,尝一尝,表皮还可以,有点焦、脆、香,但里面的白肉一点味道都没有。
和烤鱼装在一个盘子里的还有类似炒米和面条的食物,炒米极其难吃。据说炒米不是炒出来的,酱油、盐等佐料都是事先加到生米中,然后蒸出来的。
再说饮食营养。
从日常饮食可以看出,美国的膳食金字塔,处于最低层的不是谷类食物,而是肉类。
猪肉、牛肉、鱼肉、鸡肉。一日三餐离不开肉食,所以美国饮食中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三高”食物带来了相应的疾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乳腺癌等。
美国人很少像中国人那样天天到菜市场买菜,他们一般都是开着车到超市里购买一周的食物,然后放进冰箱。
所以新鲜蔬菜吃得很少,而且生吃的方式会使没有被破坏的膳食纤维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最后,烹饪技艺。
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最多的食品是汉堡包、披萨、三明治、热狗、炸鸡、炸薯条,饮品多是葡萄酒和各种饮料。
从这些食品的烹饪方法来看,主要是烤、炸、煎。所以很多美国家庭备有各种烧烤炉,供烧烤使用的木炭总是摆在超市很醒目的地方。
就连超市里出售的肉馅、牛排等,也是做成便于烧烤、煎炸的款式出售。
比如牛肉馅是做成巴掌大小,1-2厘米厚的肉馅饼出售,这种肉馅饼买回家后,稍加煎炸,调以佐料就可以加在面包里食用。
美国人比较崇尚生吃食物,叶菜、瓜茄类蔬菜多是生吃为主,很少炒一份青菜来吃。
我对面包里面夹生菜的吃法始终难以接受,对半生不熟,带着血丝的牛排不敢下口,总感觉那是荒蛮民族的吃法。
虽然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不讲究火候、油温、刀功,但美国饮食中非常依赖各种调味品。
在超市里,你能想到的调味品应有尽有,你想不到的调味品也会出现在货架上。比如大蒜竟然被切成非常细小的蒜丁装进瓶子里出售。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写的美国的几大特色食品,其中一个叫“特大啃”的据说很好吃的食物制作原料让我笑喷了。
其原料是:在火鸡肚子里塞进一只鸭子,再在鸭子肚子里塞一只鸡,最后在鸡的肚子里塞进火腿,然后油炸2-3小时。美国就是一个多元融合体,所以能制作出这样的多元食品也是不足为奇的。
美国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冰块,超市里有整袋的冰块出售,饭店里有加了冰块的白水,牛奶不是加热后再喝,而是加冰块冰镇以后再喝,至于各种饮料就更离不开冰镇了。
美国人喜欢喝葡萄酒,在饭店,服务生会在客人落座后,先拿来一瓶葡萄酒征询客人是否要品尝一下。
得到客人允许后,服务生麻利地打开瓶盖,将少量葡萄酒倒入酒杯,然后主客品尝,感觉味道不错后,才将瓶中的葡萄酒倒入其他客人的酒杯。
为此,老公特意向朋友求证,如果品酒后不喜欢怎么办?
朋友答,不喜欢可以退换。
那打开的酒怎么办?难道扔掉?
朋友答:酒店可以将打开不要的酒以零售的方式再出售。
在饭店消费多是用银行卡支付,客人先核对服务生递过来的消费清单,然后把银行卡交给服务生刷卡,刷卡不用密码。
服务生刷过钱后,又会把消费单和银行卡送还给客人。
付小费是很多中国人不习惯做的事情。在美国饭店就餐,一般要付饭钱15%左右的小费。
主客在付完饭钱后,还要在小费一栏里填上小费的金额,以便酒店从主客的银行卡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