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百,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孔子和老子见过面吗,孔子和老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般都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但我感觉孔子只是和老子请教过一些问题而已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麼,老子的学说即为阴。
2、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於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
3、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4、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
5、在庄子一书中,曾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谈,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注三]。
6、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於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
7、孔子第三次会见老子是在相邑,此时孔子已创建了他的仁学体系,试图通过仁学使荒废的礼义复活。
8、但是在这时候老子对礼已形成新的看法了,於是老子和孔子之间展开了『无为而治』与『仁义之治』的论辩,关於这场论辩,记载在庄子天运篇中。
9、老聃曰:『……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
10、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邪?……』孔子见了老子后,回来三天不说话。
11、这里弃仁义的说法和胠箧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本篇直指孔子来反驳仁义。
12、庄子天运篇又提到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於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聃,对此,老子发了一番宏论:『……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注四]孔子周游列国,求仕不得,大约六十六岁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
13、此时的老子以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於天运篇,孔子:『……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又一次这种『以化为友』的观念再次藉著孔子的言论表达。
14、然而,这种和造化冥合的观念,显然是道家的言论,却被庄子巧妙的套用在孔子身上,这麼一来,孔子反而在替道家宣扬他们的道了。
15、『至人无己』是庄子说的,『虽智大迷』出自老子,这番道理孔子和老子的交谈也有涉及,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乾它,但见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惊人,看起来就像是具尸体,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
16、』其意大概是一个到达了最高境界的人,他心中不再存有自我,天道推动一切,能够达到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
17、也唯有『至人』才可达到这种地步。
18、言外之意,彷佛庄子承认老子已达到『至人』的境界,而孔子对於道家的道还不能领悟。
19、有意无意的矮化了儒家的人文之道及仁义体系。
20、综观整部庄子,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站在一种道的先驱者的角色上,来传授孔子这位受教者。
21、以儒道两家的首要代表人物来安排这些场面与对话,庄子所要强调的,无非是道家的道之真实性及优越性。
22、透过这些篇章,儒家的人文之道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治人的小技俩,甚至在胠箧篇中儒家的仁义是为大盗窃取天下的东西,该被丢弃。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