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百科大全甘草(中药的甘草)

2023-08-06 21:43:02 生活饮食 0阅读 回答者:admin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药百科大全甘草,以及中药的甘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甘草的介绍 甘草的功效作用
  • 2、中药知识 | 甘草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 3、甘草有什么功效
  • 4、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的介绍 甘草的功效作用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什么是甘草?甘草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甘草的资料,欢迎阅读。

甘草的介绍

甘草, 中药 名。为豆科 植物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具有补脾益气, 清热 解毒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咳嗽 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入药部位

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相关配伍

治脏躁,癔症:甘草15g,大枣30g,浮小麦12g,水煎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用法用量

2~10g。

禁忌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炮制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炮制方法

1、甘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炙甘草: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性。具焦香气,味甜。

生理特性

1、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外皮褐色,被黄色鳞片状腺体,里面淡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基部带木质,多分枝,高50-150厘米。叶长4-20厘米;托叶小三角状披针形,褐色,长约1毫米,早落;叶柄、叶轴均密被褐色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短柔毛;小叶3-7 (-9) 枚,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6厘米,宽0.8-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黄褐色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边缘或多或少波状。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疏生的花;总花梗与叶等长或短于叶,花后常延伸,密被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柔毛;苞片长圆状坡针形,长约3毫米,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萼钟状,长5-7毫米,密被橙黄色腺点及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等长,上部2齿在1/2以下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长椭圆形,长6-9 (-12) 毫米,宽4-7毫米,先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与旗瓣近等大,明显具耳及瓣柄,龙骨瓣稍短,均具瓣柄和耳。荚果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30毫米,宽5-10毫米,直或微弯,二种子间胀膨或与侧面不同程度下隔,被褐色的腺点和刺毛状腺体,疏被长柔毛。种子1-4枚,圆形,绿色,径2-3毫米。花期5-7月,果期6-10月。

3、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0.5-3厘米,根皮褐色,里面黄色,具甜味。茎直立而多分枝,高0.5-1.5米,基部带木质,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和白色柔毛,幼时具条棱,有时具短刺毛状腺体。叶长5-14厘米;托叶线形,长仅1-2毫米,早落;叶柄密被黄褐腺毛及长柔毛;小叶11-17枚,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长1.7-4厘米,宽0.8-2厘米,上面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密生的花;总花梗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后延伸),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及白色长柔毛和绒毛;苞片披针形,膜质,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长5-7毫米,疏被淡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萼齿5枚,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上部的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长9-12毫米,旗瓣卵形或长圆形,长10-11毫米,顶端微凹,瓣柄长为瓣片长的1/2,翼瓣长8-9毫米,龙骨瓣直,长7-8毫米;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扁,长1.7-3.5厘米,宽4.5-7毫米,微作镰形弯,有时在种子间微缢缩,无毛或疏被毛,有时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状腺体。种子2-8颗,暗绿色,光滑,肾形,直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1、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2、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药性鉴别

1、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甘草的功效作用

甘草(中草药名称:甘草梢)(科目:豆科)

【中药概述】

甘草为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茎。甘、平,凉。归心、肺、脾、胃经。

1.补中益气:用于气虚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补多种气虚证,如(四君子汤);用治气血虚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等证,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2.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热毒证,常配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肿痛,如(桔梗汤)。

3.祛痰止咳:用于多种气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痰热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陈皮,茯苓。

4.调和药性:有缓和药性的作用。通行十二经。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药效鉴别】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经,作用广泛,炙用则补中益气力佳,生用则清热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故为临床常用之品。

【应用与配伍】

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补益心脾之气。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汤。治脾气虚,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随证作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如属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肺热咳喘,可配石常、麻黄、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能缓急止痛。如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如属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饴糖等,如小建中汤。近年报道,单用甘草粉或配伍乌贼骨、瓦楞子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4.用于药性峻猛的 方剂 中。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稍、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 腹痛 ,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向用,又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治药物、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以甘草治之,亦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药理作用】

1.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3.有祛痰、镇咳作用;

4.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

5.有降血清转氨酶作用;

6.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7.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 化学 成分】

含甘草甜素,属三萜类皂甙,加水分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用量用法】

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无甘草。甘不利于湿的排泄,若苦寒燥湿药与渗湿利尿药合用的方剂则不在此例,如龙胆泻肝汤;

2.固涩剂中多不用甘草,如敛汗固表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涩精缩尿的固精丸、缩泉丸、桑螵蛸散,涩肠固脱的桃花汤、四神丸等;

3.消剂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等。 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战草)。 炙甘草: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缓急止痛,益阴生阳,补脾缓中之品。

【附】

甘草梢(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甘草梢为生用,具有清热通淋之功。用治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症,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专治心经热盛移于小肠所致小便短赤、尿时刺痛之证。5~12g,水煎服,或入剂。

【药效鉴别】

中药知识 | 甘草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甘草又称蜜草,被誉为“国老”是我国传统的药材, “十药九草”就能看出甘草在中药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被东西方人共同青睐。药材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者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正如它的名字,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是甘草甜味的有效成分,它可是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甜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80~300倍,甜如蜜。

【生长地区】我国应用甘草历史悠久。由于历代帝王建都中原,所以使常用的甘草资源耗用已久,原主产甘草的山西、陕西、山东及东北三省,现已绝迹或分布甚少,目前能提供野生商品药材的省区仅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和陕西的榆林地区等地。在春秋二季采挖后入药。

【形态】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七月开花,色紫而美花后结荚,有籽如豆,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归心经、胃经、脾经、肺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但是生甘草和炙甘草功效不同。

生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其一般规律可总结为∶其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热证、实证需清热时要使用生甘草,虚寒证需补益时则使用炙甘草。

【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有生、炙两个炮制品种。将甘草干燥根茎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饮片,供入药者称生甘草。将生甘草饮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供入药者,称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甘草内服常用量为3~9克,但作主药使用时用量为10~30克。其用量大小取决于:大量30克以上缓急止痛并能解毒,中量6~10克益气补中,小量3~6克调和药性。

【化学成分】甘草酸、黄酮类、氨基酸、生物碱、多糖等。

【使用禁忌】建议孕妇、哺乳期女性、性功能障碍、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月经期间等都不适合服用甘草。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明言,及甘草与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属于配伍禁忌,不宜同用。

【配伍药方】

1. 治心气不足:炙甘草、生地黄、麦冬、党参、桂枝、阿胶。出自《伤寒论》

2.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出自《伤寒论》桔梗汤

3.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出自《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4.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出自《局方》四君子汤

5. 治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6克,桔梗3克(米泔浸一夜)。每服15克,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6. 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白芍药、炙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分两次服。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7. 治百药毒方:生甘草6克,生锉。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盏,细细饮之,未效更服。出自《圣济总录》

8. 治畜禽水产慢性腹泻肠炎: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出自《山东华萌》华萌乐舒

此文章由山东华萌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整理归纳,欢迎留言评论!

甘草有什么功效

功效与作用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止痛

1、补脾益气:甘草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经。有益气复脉的功效,蜜炙后补气之力增强。可用于辅助治疗心气不足、心悸、脉郁。 清热解毒:甘草性味甘凉,能清热解毒。可用于辅助治疗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炙甘草性温,一般不用于清热解毒。 2、祛痰止咳:甘草性质平淡,药性温和。能化痰止咳,益气润肺。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症久咳均可使用。可用于治疗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寒痰咳嗽、湿痰咳嗽、肺燥咳嗽。 3、止痛:甘草入中焦有健脾和胃、止疼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乏力、纳差、便溏、腹胀或四肢急性疼痛。

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心气不足者、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者、咳嗽者、脾胃气虚者

禁忌人群

湿盛中满者

不宜同食

鲢鱼、猪肉、鲤鱼、猪骨、鳙鱼

1、鲢鱼:同时服用引起腹泻。 2、猪肉、鲤鱼、猪骨:同食会导致中毒。 3、鳙鱼:会导致身体不适。

食用方法

甘草绿豆煲米饭

1、甘草切片,绿豆饭洗净。 2、把大米、生甘草、绿豆一起放在一个锅里,加水煮。 3、完成后即可食用。

甘草干姜汤

1、将干姜洗净,切片。 2、放入碗中与甘草、水同煮,煮5分钟,取汁温服。 建议遵医嘱进行服用。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中草药,甘草的功效和作用有很多,那么今天我就来带大家好好的认识认识甘草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各式甘草茶的功效。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生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作用。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各式甘草茶的功效

1,黄芪甘草茶:

黄芪、甘草各5g泡水,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提升免疫力等功效。

2,荷叶甘草茶:

有鲜荷叶100g、甘草5g、水1000ml配制而成。把切碎的荷叶和甘草放入开水中煮10分钟作用,滤去渣,加白糖饮用或将荷叶和甘草直接泡水饮用。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止渴的功效。

3,灵芝甘草茶

灵芝6g、甘草5g、将其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上闷20分钟后,即可饮用。有补益肝气、保肝强肾的功效。

4,红枣甘草茶

甘草15g、小麦50g、红枣15g、开水1000ml,将所有药材加入开水中煮沸,小火煮15分钟左右,去渣后即可饮用。

该茶对焦虑不安、不易入睡、浅眠易醒的人有宣郁解忧、益气健脾的作用。

5,莲子心甘茶

干莲子心、生甘草各3g泡水即可服用。具有调理情绪紧张、焦虑不安、饮食无味、失眠等症状。

6,银花甘草茶

取甘草60g、银花30g,将其捣碎放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加盖闷15分钟后,即可饮用,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中药百科大全甘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的甘草、中药百科大全甘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shenghuo/yinshi/81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