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人类最早的记录时间的仪器。
如今,我们都已习惯用钟表或者手表看时间。用了手机之后,拿起手机就可以看到最上方显示的时间。
但是,在人类早先的时期,并没有钟表这种计时器。远古的人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后来,随着人类的进化,需要更准确地得知时间,于是人类开始制作计时仪器。最早出现的这种仪器就是日晷(gui,音归)。
日晷的原理,是根据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时,逐渐变化的投影方向来得知时间的。
现存的古代日晷,通常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长长的指针叫做“晷针”,它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
石制的大型圆盘叫做“晷面”,它通常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状态,这样就能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如此,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日晷用于显示时间,被人类沿用了数千年之久。根据日晷表面所放的位置,以及摆放角度,还有使用地区的不同,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
日晷表面文字组成:
日晷是由晷盘、晷针和底座组成的。晷盘最内侧是天干,这个对于计时似乎没有什么作用。第二圈显示的是地支:子、丑、寅、卯......这个就是计时用的,分为12个方位即12个时辰。
最外面一圈全都是“初”和“正”两个字,就是配合地支显示时间的。
因为在十二个时辰里,每个时辰又被分为两个小时(初和正各为一个小时),因此足以显示一天里的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我国关于日晷的实物和记载:
据说,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距今3000多年),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 ,后来发展为“圭表”。
公元1897年夏季,内蒙古托克托地区发现了一个日晷,后经证实,是清末大臣托忒克·端方收藏的遗失物品。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托克托日晷,并根据上面的汉篆确定它为汉代文物,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史书《汉书·艺文志》中就有关于日晷的记载。但是,中国关于日晷的最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其中提到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地平式日晷)。
据传,古代的巴比伦人在远古时代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日晷了。
不过,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明确表明,日晷在世界的发展中,中国和西方是并行的。
日晷的缺陷及改进:
日晷是用太阳的影子显示时间的。于是在没有太阳影子的时候,比如夜间,再比如阴雨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显示时间。
于是,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刻等计时方法。在北宋时期,宰相苏颂还带领百姓建造了更加高级的计时器——水运仪象台。
再后来,就有了钟表的诞生。
由此可见,人类在逐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各种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