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相处,是历朝历代君主都要经历的一大难题,十分考验统治者在民族政策上具备的的外交智慧。
唐太宗在贞观时期对待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恩威相济,软硬兼施的灵活政策,为唐朝出现四方来贺、四海来朝的盛况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历代君主对待民族政策处理上的典范,至今仍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唐贞观年间与突厥东西部的关系处理上展开研究,总结其中民族政策的共通之处。
突厥汗国在北齐年间分裂为东西两部,共同盘踞在辽阔的西北部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形成对立的局势。突厥西部曾向隋朝朝贡称臣,在唐朝建立第二年就派使者前来朝贡,与唐朝谋划共同讨伐东部突厥。
突厥东部可汗见此情形只得暂时向突厥西部服软求和,但吞食中原地区的野心始终没有消散。
贞观年间与突厥东部的关系进程:
突厥东部在唐朝初年一直是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唐高宗李渊面对当时国内刚刚结束战乱割据的局面,不愿进行穷兵黩武的军事行动。
于是尝试着与突厥东部进行交好,给予了突厥东部不少绢银等财物,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让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就此走向和谐,反而进一步增长了突厥东部的嚣张气焰,由此开始了唐与突厥东部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史。
1.贞观之前唐与突厥东部的关系发展
在唐朝与突厥东部示好后唐朝与突厥东部进行了马匹互市,但当时部下兵强马壮的突厥东部可汗在归顺它的隋朝皇室后裔与隋朝旧臣的怂恿之下试图伐唐复隋,边境地区的小范围冲突始终不断。
自武德四年起,开始向中原地区频繁派兵侵扰,冀、晋、陕、陇等地区的战乱持续不断,双方互有胜负,大规模战事虽然没有展开,但始终是盘踞唐朝西部的一大不稳定因素。
五年后,突厥东部颉利可汗带领十万兵马向陕西发起进攻,与唐军展开作战,被唐军打败后,又鼓起士气,一举进军到距离长安城只有二十多公里的渭水边上,双方的局势剑拔弩张。
2.贞观年间与突厥东部的政策始末
在突厥东部与唐朝在长安城外的大战一触即发之时,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基,任帝不满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民族沟通上的处理显得格外重视和谨慎。
唐太宗与众大臣亲至渭河边与突厥东部可汗隔岸相对,先是责备突厥东部一方背信弃义,接着漫山遍野的唐军蜂拥而至,见此情形,突厥东部可汗大惊失色,与唐朝和好并在桥上立下盟约,其后突厥东部军撤退。
唐太宗在登基初期所采取的这种外交政策,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多方面考虑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首先唐朝政权还不够稳固,不易在此时大动干戈。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此时向突厥东部可汗交好示弱,定将使颉利可汗更加的飞扬跋扈、目空一切,必然会很快走向自取灭亡的结局,唐太宗的这种大胆设想,在未来都一一得到了证实。
原本突厥东部兵强马壮、政通人和,可颉利可汗重用汉人与中亚人,排斥本族人,激起了本族人民的不满情绪,加上当时突厥东部地区出现了“六月飞霜”的突发严寒气候。
此时还大举动兵侵扰唐朝土地,无异于派人民去送死。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年就有许多属于突厥东部的部族脱离,归降于唐朝,突厥东部再不复往日的强大。
随着许多部族脱离突厥东部归顺于唐朝,突厥东部一边向唐朝称臣请和还要求和亲,另一边支持隋朝旧臣粱师都起兵试图恢复失地,唐太宗见此情形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调集十万大军讨伐突厥东部,其中许多部族不战而降。三年后唐朝派三千骑兵偷袭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向西逃亡途中被突厥东部前代可汗之子擒获并献与唐朝,突厥东部国正式灭亡。
其后颉利可汗的经历并没有以往大多数的亡国之君那么悲惨,不仅释放了他和他的家人,还赐予其房屋与土地。
并被封为将军之位,在颉利可汗死后又被追封为义王,立下功劳的苏失尼也被授予德怀郡王的爵位,还担任了一州都督的重要位置。
不同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民族思想,唐太宗遵循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面对十多万来降的突厥百姓,朝廷规划了许多地区作为他们的繁衍生息之所。
与其他百姓享受相同的地位和待遇,突厥东部的官员也被委以重任,担任朝廷中的重要职位,一视同仁、不计前嫌的民族态度得到了周边许多少数民族的拥戴和支持,唐朝在少数民族人民心中的地位飞速提高。
从贞观年间唐朝与突厥东部关系的变化,从友好到敌对再到你死我活的变化,最后两个民族成为了一个整体,贞观时期唐太宗实行的软硬兼施、恩威并行的民族政策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贞观年间与突厥西部的关系进程:
突厥西部处罗可汗曾与隋朝公主和亲,后来同地方势力一起参加反隋运动,唐高宗李渊封它为归义郡王,后来突厥西部又立射匮可汗为统治者,治下管辖了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土地,与突厥东部汗国形成分庭抗争的局面。
1.贞观之前与突厥西部的关系概述
在唐朝建立第二年突厥西部统叶护可汗向唐朝朝贡并计划一同举兵夹击突厥东部,后来在突厥东部的示弱态度下放弃了这次的计划。
随后突厥西部请求与唐朝进行和亲,唐高宗李渊在进行多方考虑下准许了这一请求。
此时唐朝与突厥西部还处于一种比较友好的关系之中,突厥西部此时也十分强大,周边许多小国归顺,成为令突厥东部和唐朝都不敢轻视的一大势力。
2.贞观时期与突厥西部的关系分析
在唐太宗即位第一年,突厥西部派遣大批人马前来迎接公主,但由于突厥东部的从中作祟,这次和亲未能成功。
在第二年,突厥西部发生内乱,统叶护可汗被杀死,其伯父自封可汗引起手下不满,各部族开始互相争斗,还试图用向唐朝和亲的方式推举正统可汗,但李世民回绝了这一要求,经过了几年内乱。
四年后曾经与唐太宗李世民结盟为兄弟的泥孰成为咄陆可汗。
泥孰即位后,立刻派人向唐朝称臣,在第二年唐朝派使者对泥孰进行了正式的册封,次年泥孰死亡,其弟即位,派遣使臣向唐朝献礼请求和亲,唐朝方面赐予了更加丰厚的回礼。
可由于当时突厥西部的内乱并没有随着可汗即位而彻底消失,因此并没有同意和亲的要求。
贞观十三年,泥孰之弟咥利失可汗被叛臣追杀在逃亡在外,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即位,两年后正式受到唐朝的册封,唐太宗也试图缓和突厥西部地区的动乱,进行了多次劝谕。
但没过多久,还是被另一方势力乙毗咄陆吞并了,乙毗咄陆可汗不满足于西北的偏远之地,率领大军向唐朝的边境出发。
贞观十六年,乙毗咄陆军队被唐朝多次打败,许多手下对他产生了不满,唐太宗在他们的请求下册封了乙毗射匮可汗,突厥西部再次易主,但内部的不断争斗使得可汗之位名存实亡。
在唐朝的干预下,归顺唐朝的阿史那贺鲁被负责管理分裂的突厥西部部族,被封为唐瑶池都督,但在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贺鲁闻讯叛变,突厥西部地区再一次威胁到了唐朝的稳定统治。
在与突厥西部的关系中,唐太宗首先采取了一种较少干涉、顺其自然的方式,突厥西部内部的混乱对于唐朝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自始至终并没有对中原地区造成影响。
到了后来面对长期动乱的突厥西部政权,唐太宗也尝试扶持阿史那贺鲁对突厥西部地区进行管理,可是随着唐太宗的逝世,这一设想是否能真正成为现实成为了历史上的谜团。
总体来看唐太宗对待突厥西部内部的动乱主要还是采取了谨小慎微、以调节为主用兵为辅的态度。
总结:
贞观年间唐朝对待突厥东部与突厥西部的的态度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之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政策。
首先唐太宗在贞观年间的政策以稳定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为主要目的。
当然这些是以国家边境地区的稳定为基础的,因此穷兵黩武的现象并没有发生在这一时期,每次万不得已时用兵也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和平的局面。
其次,唐太宗不愿牵扯进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之中,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不威胁到唐朝统治,就不会采取过多措施。
最后,对于战败民族的归降人民也采取一种一视同仁的优待态度,保留原有的文化与习俗,受到了少数民族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实施的种种民族措施,推动了百姓安居乐业,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和谐长存的贞观盛世的形成,也受到唐朝许多统治者的主张与在此之上的创新与变革。
成为大唐盛世之所以享誉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标签,在处理民族内部关系与国家间的矛盾上,具有长久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