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 周本纪》中的一段记载,说的意思是:召公与周公二相开始共同执政,号称为“共和”,到了共和十四年的时候,周厉王死在了彘这个地方。
这是《史记》中第一次出现年号,在此之前,史记中虽然有时间的记载,但并不确定,举个例子,看下面的记载:
《史记 周本纪》: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这话的意思是: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后逝世,他的儿子周共王姬繄扈即位。这里确实记载了时间,只知道周穆王在位55年,至于周穆王是哪一年即位为王的,司马迁并不确定,从司马迁读过的史料来看,他不能确定,所以没有用纪年的方式来记载。
司马迁与史记
周朝有的王甚至在位多少时间也不知道,比如周懿王、周共王、周孝王、周夷王等人,史记上没有记载他们的在位时间,也不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即位为王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周天子。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我们现在能够查到周朝所有天子的即位时间与在位时间,有些是史书记载的,有些是推测出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推测了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与诸王的在位时间,这些技术手段包括并不限于:史书上记载的天象、出土文物、史书记载的重大事件、碳十四测年检测等等。
到了共和这个年号出现之后,中国历史上每一年的重大事件史书都有记载,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然后形成了一种可信的历史,也就是信史,也就是说:从共和元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可以确定的信史阶段。
国人暴动
这就涉及到一个纪年问题,我们现在所用的2022年其实是公元纪年,是西方流传过来的,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耶稣出生那一年是公元元年,对应着中国历史纪年就是西汉平帝刘衎元始元年。
比如说今年是2022年,也就是耶稣出生的第2022年,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采用公元纪年,古 人的纪年方式与现在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古人主要有两种纪年方式:
一种是干支纪年。
干就是天干,支就是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有十个,代表着不同的节气。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有十二个,代表着不同的时辰。
干支纪年
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组成的词就是一个纪年,比如甲子,1984年就是甲子年,因为干支纪年以六十年为一个轮回,每六十年之后相当于归零重新开始,所以干支纪年会有相同的纪年表述。
比如1864年、1924年和1984年都是甲子年,如果史书中记载甲子年,你能清楚地知道是哪一个甲子年吗?而且每六十年轮回一次,5000年中国历史理论上有80多个甲子年。
这种纪年方式的缺点是纪年会重复,没有唯一的表述,会造成一些混乱,是不太合理的纪年方式,所以古人又发明了其他的纪年方式,比如年号纪年。
另一种是年号纪年。
年号纪年指的是用当时统治者的年号来纪年,比如:
《史记 秦始皇本纪》: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鄴,取九城。
这里的十一年就是年号纪年,指的秦王政十一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王位的第十一年,查历史书就会知道,秦王嬴政是公元前247年被立为秦王的,这一年就是秦王政元年,这里的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36年。
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轮回
绝大多数史书中的纪年都是年号纪年,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之前,年号纪年非常混乱,因为当时是诸侯混战的时期,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与纪年。
比如长平之战发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62年,在赵国叫赵孝成王四年,在秦国叫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在东周叫周赧王五十五年,各叫各的,挺混乱的,只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才统一以皇帝年号来纪年,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六年指的是公元前135年。
最早采用年号纪年就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这一年对应的公元纪年就是公元前841年,史书为了叙述方便,会把中国古代的年号纪年对应了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前841年是现代人的叫法,在司马迁那个时代都叫共和元年。
年号纪年的例子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先秦史书,作为史官来说,司马迁是严谨的,他把自己认为是事实存在的事情才会记载进史书,而共和元年就是司马迁认定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确定纪年的开始。
事实上,《史记》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写的,从黄帝、炎帝等华夏族人文始祖开始记载的,经过夏朝、商朝、周朝,然后再进入秦朝和汉朝,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前,司马迁不能确定历史上发生事件的准确纪年,但他能确定发生的这些事件。
也就是在公元前841年之前,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被记载下来了,但是具体到哪一年发生的,有很多争议,尽管司马迁也记载在这之前的一些时间,比如某位帝王的在位时间,但总体来说,司马迁不能确定具体发生的年份。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比如说武王伐纣,这是周朝建立的时间,但是周武王是哪一年讨伐商纣王的呢?史书没有记载,史记上只是说武王即位9年后与诸侯们在盟津会盟,因为时机不成熟,周武王没有选择攻打商纣王,而是撤军了。
又过了2年,商纣王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建立的箕子朝鲜的人),逼走了太师疵与少师彊,周武王才觉得时机成熟,于是率领诸侯联军讨伐商纣王,牧野之战胜利,才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但是武王伐纣这事到底发生在哪一年呢?史书没有记载,只知道是周武王即位的第11年,因为之前的史书纪年不明确。
如此重大的事件也不知道是哪一年发生的,最后还是靠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
《史记》中还有大量不确定的事情,比如说:
《史记 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
盖是大概的意思,上面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西伯(周文王)大概在位五十年。当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大概曾把《易》的八卦增为六十四卦。
从《诗》的作者对西伯的称颂看,大概西伯就是在那一年受命称王,裁决虞国与芮国之间的讼事。
史书中有如此多的大概,当然是司马迁也不确定这事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是司马迁认为这事确定。
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或者只是孤证,所以司马迁只能用大概来写史书,这就是发生在共和元年之前的历史。
这些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过于简略或者记载有矛盾,同时没有准确的纪年存在,给司马迁写史记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所以司马迁不能准确地识别出一些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只能用大概的写法,或者干脆不写时间。
十二诸侯年表之一
直到共和元年,因为周厉王的横征暴敛,引发了国人的暴动,周王朝都城的国人联合起来把周厉王赶出了都城,然后由周公和召公两人共同执政。
这一段时期是没有周天子的,是周朝历史上相当特殊的一个事件,并且被人称为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之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被记载下来,并且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虽然不能说每件事都记载得很清楚,但是因为有确切的纪年存在,能够识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所以共和元年之后被称为信史,也就是基本上可信的历史。
《史记 六国年表》: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後有君子,以览观焉。
这是史记中六国年表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总共二百七十年,借此显示出我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头绪来。后世若有君子,请来阅读它。
六国年表之一
也就是说从共和元年之后,司马迁可以把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用编年的方式记载下来,哪一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司马迁都知道了,也许这件事的具体内容记载不是很清楚,但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却是确定的。
比如说秦始皇的出生年月与即位为秦王的年份,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史记 秦始皇本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这里记载了:秦始皇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的。等到出生时,取名为政,姓赵氏。十三岁时,秦庄襄王死了,嬴政继位为秦王。
秦始皇的出生年月记载得很清楚,有据可查,还记载了13岁时,秦始皇就即位为秦王,他一生的重大事件基本上被记载下来,时间很确定,这就是信史。
这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文字及记载工具的大量应用,对于历史的记载也就越来越清楚。
但在共和元年之前,那些周天子的出生年月基本上是不知道的,更不用说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是模糊的。
但并不代表这些事不存在,只能说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可能有争议,而夏商周断代工程则把夏朝、商朝、周朝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君王在位时间用科学的方法推测出来了,也就是今天记载在各种教科书和历史上的时间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