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从何时开始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在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所以很多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
这个风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开始重视读书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大多是文人墨客,并不是什么官员。
直到汉朝,儒家思想盛行,人们才开始重视读书,并且将读书人称为“士”。而不是读书人。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这个时候读书人才有了一定的地位,不过也仅限于士大夫阶层。
到了宋朝,读书人的地位更加凸显,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甚至可以左右朝政。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出自北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深知武将的作用,所以他一上台就废除了武将世袭罔替的制度,将兵权收归中央,武将地位直线下降。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对于文官的态度非常好,他不仅重用文官,而且还大力提拔他们,这样一来,文官的地位自然就高了起来。
而且,宋朝的文官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特别的有才华,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宋朝的文官,不仅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文学上也是有很大的成就的。
正是因为赵匡胤的重文抑武的政策, 武将常常被频繁的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亦不识兵的局面,武将即使率军出征,也必定有文臣或者太监随行,目的是对武将进行时刻监视,防止他们拥兵作乱。
这也是为什么汪洙可以放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说辞的原因了,实因时代所决定,就算是宋之后的朝代,武将们的地位都得到提升,但是还不能和文官相比。
皇帝与文官集团,能给武将封爵,荣享富贵,但绝不给武将决定政事的机会。明朝入内阁有项规定:非翰林不得入阁,非庶吉士不得担任首辅。但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封爵者不得入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