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大的标签是什么?山城,但其实这个城市名号并不是重庆本地人叫响的,而是外地人提出来的。
先来举一个和重庆山城差不多的例子。昆明春城的名号是明代大文豪杨慎最早提出来的,“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便是他写的,这句诗几乎每一个昆明人都能脱口而出。
杨慎是四川人,但是他常年生活在云南, 生活在昆明。
作为一个外地人,本地人本习以为常的风景,在他看来却是不寻常的,正因为他拥有在不同地区生活的经历,所以经过一个提炼,找准了昆明的城市特征:春城,四季如春。
同理,纵观重庆城市发展史,抗战之前并无山城的说法。
坎坷的山地,山脉纵横,从生于斯长于斯的巴渝人的角度来看,天地本就是如此,是最自然的存在,没有什么不同,面对山所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他们并不以为意,他们善于利用山的特点,构筑一方天地。
相反,只有外地人,才会对“山城”有着格外的关注。
第一次到重庆的人,条件反射的两个字一定是:山城。如当年谢绝哉的咏叹:“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把注意力投注在山与城的关系上。
所以,无论是从民间印象还是考证得来,实际上“山城”之号真正名扬五湖四海,是在抗战时期。
这一时期,家国危难之际,外省到重庆人口激增,看惯江南的丘陵水乡以及华北东北辽阔平原的外乡人,对于依山而筑的重庆,印象十分深刻,他们用“山城”指代重庆。
当然“山城”名号也确实精准概括了重庆城特色,要不然不会越叫越响。
行进山城,有一条很多人常走的路线:从唯一接陆路的通远门进城后,下较场口,过十八梯到下半城,沿着人和门、太平门城墙直达东水门、朝天门。
重庆人按照大脊大梁子,把全城分为上半城、下半城。连接上下半城的一个重要通道是十八梯——因长长的山坡石梯共有十八个休息平台而得名。
在重庆,你可以看到很多“魔幻”的画面:列车在江边行进,忽而钻进住宅楼群中,忽而在江边的悬崖上急驰,一路过山、河、楼和洞。
在今天这个日益“千城一面”的时代,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性是很难做到的,而重庆的“山城”名片是那么独一无二,受到大家的认可,是很难得的。
你觉得“山城”重庆有哪些独特的风景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