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直在犹豫,所以也就一直犹豫着没有反,然后就是愤怒着准备反,再后就是悔不当初没有反。
1.楚汉争霸末期,韩信造反只是一闪念
潍水之战,韩信报销了龙且的20万楚国精锐。这个时候,韩信就已经具备了造反的条件,要兵有兵、要地有地,还有名将之名。
同时,蒯通建议他拥兵自重,实际上这等同造反。后来,项羽派武涉出使韩信、寻求联盟,这实际上就是在策反韩信。
但是,韩信抵住了这全部的诱惑,他只爱刘邦。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汉王遇我甚厚!所以,我韩信不造反,誓死也要忠于我的好主公刘邦。
2.徙封楚王之后,韩信很满意
项羽亡将钟离眜来投,虽是敌将,却是曾经好友,于是韩信只能收留。
韩信之所以有这胆量,就是因为身为楚王的他有权力。大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还管不到楚国是不是收留了一个逃犯。
但是,刘邦偏要管,而且管到了楚国的家门口。这个时候,摆在韩信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为保好友,跟刘邦撕破脸,彻底造反;另一个就是杀了钟离眜,献首刘邦表忠心。
韩信选择了后者,他还是想当刘邦的忠臣,但主要是想当楚王。
然而,刘邦却一点儿也不仁义,在韩信觐见的时候,不费一兵一卒就把韩信这个楚王给生擒了。然后,把韩信关在囚车里,从楚地拉回长安。遥遥千里,韩信就在囚车里风餐露宿。此等屈辱,韩信忍不了。
他能忍胯下之辱,因为大丈夫不可与人斗狠而死。但是,他不能忍受项羽的不重视和刘邦的不信任。
3.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准备反
《史记》记载了韩信与新任巨鹿守陈豨的一段对话: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韩信对陈豨说:你所在的赵地,盛产天下精兵。你现在是皇帝刘邦的宠臣,所以别人说你造反,皇帝肯定不相信。但是,别人再说你造反,皇帝就会将信将疑;等接着又有人说你造反,那皇帝肯定就御驾亲征了。真要有那么一天,我在长安、你在边地,咱俩里应外合、天下可图。
所以,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准备造反了。
因为刘邦不信任他,他也就没必要忠于刘邦了。
但是,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刘邦领兵平叛陈豨,韩信以为长安空虚,自可从中谋事。但是,长安城里有一个比刘邦还狠辣的角色,这个人就是吕后。
在韩信跃跃欲试、即将造反的时候,吕后与萧何合谋,把韩信骗进宫中,然后也不废话、直接干掉,接着又灭了韩信三族。
4.韩信为什么一直犹豫
韩信有成就功名的雄心,却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原因就是他要成就一番大丈夫的功业。所以,绝不能因小失大,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绝不能让小事儿耽误了做大事的人生。
韩信百战成名,他成就了他一直想要的功业。但是,做个齐王,就可以了,因为韩信的野心到此为止。
韩信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垓下之战后,刘邦夺韩信军,然后把他由齐地徙封楚王,韩信也能忍。
兵被夺了、王被迁了、地被徙了,富甲天下的齐地变成了经历战火的楚地,韩信还能忍。
原因就是他的底线就是一个王爷。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韩信没有成霸主、当皇帝的野心,功业既成、富贵既显,何必再要进取?
但是,乱世之中,皇帝刘邦对他的猜疑非常重。韩信可以忠诚,但是刘邦不相信。
韩信被杀的时候,也才30多岁。而韩信死后第二年,刘邦就病死了。垂暮的君王,怎么能容忍一个正值壮年的名将在世。所以,从大利益分析的刘邦,一定不会让韩信活。
有逐鹿天下的能力,有逐鹿天下的实力,但没有霸占天下的野心,所以韩信一直在犹豫。于是,犹豫着的韩信,就一直没有反刘邦。
在退无可退之后,韩信想要反戈一击,却遭遇了吕后这个铁娘子。所以,韩信造反,也就一直在犹豫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