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其实,我们不能简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说什么:学习要一天天增加,学道要一天天损失。
我们只要去翻阅老子《道德经》第48章原文,就会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第48章说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老子的意思是:
求学的人,做学问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努力使得自己一天一天增长学识,这就是正确的。
但是对于求道的人来说,就要让自己的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可以达到了无为的境地。
说白了,我们要想学习道理,就需要多读书学习,多多益善。就如《大学》中所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通过“格物致知”,对万事万物有了认识和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由此可见,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要“为学日益”,勤奋刻苦读书学习,增长见识,提升修养与品德。
但是,道家的出世哲学与儒家的入世哲学不同,道家鼓励人们放下过多的私心杂念,慢慢做个“极简主义者”,舍去那些束缚身心的东西,最后才能在平淡生活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而人生真谛即是遵循“道”的原则。
因此,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告诉大家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人生更幸福:
“第一是,物质生活简单;第二是人际关系简单。”物欲多了,幸福感就降低了,也容易迷失方向;物欲少了,知足常乐,甚至是“无欲则刚”。
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越是膨胀,人越会觉得不幸福。当我们对物质要求低点,幸福感就倍增,更能够在悠闲的生活中悟道、得道。
正如处世奇书《菜根谭》中所说:“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粗茶淡饭就是人间美味,普普通通过日子就是神仙人。
一个人要想“得道”,要想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幸福与快乐,就要学会减少私心杂念,摒弃过多的物质欲望。钱不多不少,够用就好;
做人不要邀福,无祸就是最大的福气。所以说,能够“得道”的人,往往更懂得“知足常乐”和“适可而止”。
老子他老人家把“得道”的人称之为“圣人”,还说圣人应该:不争乃大争、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做到这些呢?还是从“为道日损”开始,减少私心、欲望开始。一个人私欲减少了,便可以大公无私,变得忘我、无为,达到无为的境界。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那么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第48章后半段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