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这句话害人不浅!
陶渊明害人不浅!
只因为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成了很多人苟且读书,浅尝辄止的挡箭牌。
冯其庸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撰文说,世人误会陶渊明很深。他引明代杨慎《升庵诗话》里的“俗士不达,便谓其不求甚解矣。”
意思是说,一般人以为陶渊明读书,浅尝辄止,就是为了兴趣而读书。所以,冯文才说是,一般懒惰的读书人误解了陶渊明,为自己懒惰找借口,其实陶渊明读书不仅深透而且勤奋。
杨慎说陶渊明痛恨是魏晋以来,对书籍字面意思的过分追求训诂的文风,由于东晋南朝清淡文风大盛,他们视六经为糟粕,自然不愿意深究其中的意思,而是领会要旨。
朱自清统计陶渊明诗歌用典,曾说陶诗引用庄子最多,49次,论语第二,37次,列子第三,21次。
对六经训诂的摒弃,对庄子空灵的爱好,也就难怪陶渊明可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章。
今人繆钺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读书不求甚解,还在于刘裕取代东晋,对东晋的皇帝和臣子大肆屠杀。
陶渊明是东晋名相陶侃的后人,心怀不满,却不敢也不能发泄,只好不读需要“甚解”的经书。
经书本难,所以杜甫《漫成》诗:“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倾。
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难字过,正见懒趣。
五柳先生不求甚解,意亦犹是。”杜甫和陶渊明都是诗人,内心的契合惊人的一致,他们都以为,对于难以理解的字句,先放一下。
然后慢慢地理解,就如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所说的:“读书且平平读,微笑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现代人读书太浮躁,总以为需要悟,其实,好书还是要认真读的。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不求甚解”做出解释,“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
就是说读书的所花费的功夫和时间要看书的质量和内容,不求甚解的书是粗制滥造的作品。
真正的好书,就是要勤奋的背诵下来,现代人很多人说《老子》,才五千字,硬是背不出来,默写也不行,这种人说《老子》,纯属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