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已死鲁难未已(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

2023-07-01 05:52:37 生活饮食 0阅读 回答者:admin

齐桓公在位时,邻居鲁国爆发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情,鲁庄公去世后的一年内,他的庶兄庆父为了争位,不停地制造混乱,最终先后杀了两任国君。

在弑杀第一位国君后,齐桓公派使者仲孙湫前去鲁国吊唁,以及调查鲁国情况,《左传》记载仲孙湫回来时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意思是说庆父过于邪恶,千古罕见的大坏人,将给鲁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为鲁国国君,因此庆父一天不死,鲁国一日不得安宁,后来庆父果然又杀了一位国君。

后人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将之改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孟子评价《春秋》时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之所以“乱臣贼子惧”,是因为孔子尊周、尊君,对于所有违反周礼的乱臣,孔子主张严厉对待,这也是战国大儒教出一堆法家徒弟的原因所在。

庆父两次弑君,理应是乱臣贼子,属于孔子讨伐的对象才对。

但事实上孔子却对庆父网开一面,能隐瞒的就隐瞒,能不说的就不说,尽量使用中性词,不对庆父丑化,总之是“讳莫如深”!

这就难免让人好奇,庆父是亚圣孟子的祖先,又不是孔子的祖先,孔子为何偏袒包庇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下一句,道出了原因!

庆父已死鲁难未已(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图1)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姬同、姬庆父、姬叔牙、姬季友,他去世后由嫡长子姬同继位,史称鲁庄公。

鲁庄公有三个儿子,即姬启、姬般、姬申,但这三个儿子都是庶出,嫡妻哀姜(齐国国君之女)无子,其中姬启是嫡妻哀姜妹妹之子。

按照正常程序,既然没有嫡子,那么可以将姬启过继给哀姜,由此让姬启成为嫡子。但鲁庄公不喜欢姬启,而是喜欢姬般,一心想传位给姬般。

但问题在于,鲁国有一个规矩,即如果没有嫡子的话,那么王位通常传给顺位弟弟,即庆父也有继承权。

也就是说,无论姬般继位,还是庆父继位,都不能算是篡位者,至于两人谁能继位,这就要看各自的手段了。所以,孔子没有把庆父归于“乱臣贼子”行列。

庆父已死鲁难未已(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图2)

春秋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臣子,而封地又犹如独立王国一般,独立掌握军政大权。

因此,当时君主权力并不大,无论姬般继位还是庆父继位,都要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持,而当时鲁国最大的四股势力是鲁庄公与三个兄弟。

姬季友与鲁庄公支持姬般继位,姬叔牙支持庆父继位,两方旗鼓相当。但姬季友与鲁庄公却先“犯规”了,姬季友以家人为要挟,以庄公之名逼姬叔牙饮毒酒自杀。

春秋时期,贵族一般都会受到保护,不会轻易非正常死亡,即便上战场时,普通小兵都不能俘虏,必须对等身份之人才行,因此鲁庄公与姬季友逼杀兄弟的行为更是卑鄙,让人不齿。

姬叔牙死后,庆父无力争位,只能任由姬般继位。由于鲁庄公与姬季友的卑劣行为,破坏了正当竞争,导致庆父没能抢到王位,让他怀恨在心。

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先派人杀死姬般,后又派人杀死继位的姬启,短短一年之内连杀两任国君。

于理,不能说庆父是好人;于情,又不能说他是恶人,整个事件中庆父、鲁庄公、姬季友都有责任。

不单单是庆父一人过错,且这是鲁国的一段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孔子也没办法说太多,只能“讳莫如深”。

庆父已死鲁难未已(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图3)

更为重要的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庆父,而在于齐国的背后操纵,这句话就充满了阴谋成分。

仲孙湫回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齐桓公问道:“若之何而去之?”

仲孙湫:“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齐桓公:“鲁可取乎?”

仲孙湫:“不可,犹秉周礼......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这段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就说出了背后的原因。

首先,“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是鲁国人说的,而是齐国人说的,像是鼓动鲁国内乱的口号。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鲁两国本身矛盾重重,齐国人会对鲁国内乱产生忧心吗?显然不会,鲁国越乱齐国越开心。

其次,如果庆父是“鲁难”的根源,那么齐桓公为何要问“如何除掉庆父”?除掉庆父,让鲁国恢复稳定,齐国与齐桓公会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吗?

第三,仲孙湫说坐观事态发展,庆父多行不义必自毙。接下来,齐桓公问“我们能不能趁机吞并鲁国?”如果齐桓公真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就不会想着吞并鲁国。

孔子在《春秋》中记载,庆父早年带过兵、打过仗,具有一定军事能力,也具有较高的政治威望,与齐国关系不大好;而且,庆父年龄较大,在治国方面远比姬般、姬启两个娃娃成熟。

结合庆父的背景,再去理解这段话,齐桓公忧心的恐怕是庆父继位,稳定鲁国后给齐国带来麻烦,所以才想除掉庆父。

当然,仲孙湫的建议不要杀庆父,而是引导鲁国内乱,让其自相残杀,在适当的时候齐国出面,后续发展果然如此。

庆父已死鲁难未已(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图4)

姬启即鲁闵公继位不到一年,据说庆父唆使一个叫齮(yǐ)的人杀了鲁闵公,季友带着姬申迅速逃亡邾国,庆父自立为君。

史书上说,庆父荒淫无道,使得鲁国朝政混乱,百姓苦不堪言,季友在邾国发布讨逆檄文后,鲁国百姓揭竿而起,准备杀掉庆父,让公子申回国继承君位。

见势不妙,庆父连忙逃到了莒国。但庆父比鲁庄公年龄还要大,鲁庄公活了56岁,庆父当时至少已经60岁了,还怎么荒淫无度,焉能没有一点治国之道?

季友在姬般死后,也曾逃到国外,也没见他多能影响鲁国百姓。春秋时期君重民轻,没有听说过当时有农民起义、百姓起义的。

也就是说,光靠鲁国内部力量,很难动摇庆父的地位,必然有外部力量影响。

其实,鲁闵公被杀之后,齐桓公大为震惊,很快就召回庆父的老情人、鲁庄公的正妻哀姜,并将她处以极刑。

同时,大肆宣传“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并以维护鲁国秩序为名,放出风声要讨伐鲁国。

面对春秋第一霸主的威胁,鲁国百姓非常恐惧,季友的讨逆檄文是雪上加霜, 内外势力的共同施压下,庆父只能出逃国外。

后来,鲁国向莒国施压,季友又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在到达密地时,庆父让公子鱼向季友请求赦免他。

但公子鱼哭着回来见庆父,庆父感慨的说了一句“这是公子鱼的哭声啊”,之后上吊自杀了。

从鲁庄公去世到庆父去世,只有短短二三年时间,但鲁国形势却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季友家族获益最大,在鲁国一家独大,并逐渐成为鲁国的毒瘤。

之后是庆父后人家族、叔牙后人家族,史称“三桓”(都是鲁桓公后代),鲁王被架空徒有虚名。鲁国事实上的分裂,从此对齐国几乎没有任何威胁,最终被齐国吞并。

庆父已死鲁难未已(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图5)

总之,鲁国这一场内乱的责任,庆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庆父,更为重要的是背后有着齐国操纵,将鲁国上下玩弄于股掌之间,更妖魔化了庆父。

而鲁人还有苦难说。所以,孔子书写庆父历史时陷入左右为难之境,最终采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尽量采用中立写法,留给后人评说吧。

但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经过齐桓公、季友等的宣传,庆父成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他的名字还成为内乱者的代名词,而季友则被神话为一代贤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shenghuo/yinshi/73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