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明王朝的首都,众所周知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都城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篡位成功之后,迁都自己为藩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定都后更名北平府为顺天府。
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大明王朝的都城经过四代帝王不断地纠结之后,直到第五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时期,才确立顺天府为大明王朝首都。直到崇祯皇帝自缢,大明王朝覆灭再无他议。
那么为什么大明王朝的首都如此“难产”与纠结?又为何几经周折后,最终还是定都于顺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的选都纠结
在朱元璋尚未自立门户建立地方政权的时候,就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决为行动纲领,最终能够获得逐鹿中原的最终胜利。
而在这十几年的漫长征战过程中,朱元璋最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之一,就是夺取集庆路(今南京等地)。
正是在这里朱元璋完成了身份的最终蜕变,先是吴国公、再是吴王,最后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这样看来,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没什么问题,而且南京自古就有帝王之气(至少史书上有这么记载),但是朱元璋心里还是有所纠结。
纠结一:革命尚未成功
在朱元璋称帝之初,大明政权依然处于南征北战的状态之中。当时的形式是,南方地区那几个地方势力,基本上已经是苟延残喘,就等着老朱皇帝“割韭菜”了。
所以,此时朱元璋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北方的蒙元。果然,朱元璋仅用一二年时间,就将广袤的南方地区收复,终于可以全力以赴对付蒙元。
一旦北伐,应天府偏于东南的地理劣势立马显现。尤其是在征战西北的时候,在没有任何通讯设备的年代,前方前线与后方用指挥部之间信息传递十分不便。
因此,朱元璋在取得原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之后,在这里建立二都,称“北京” (开封古代的称呼),称应天府为“南京”。
纠结二:偏于一隅,不利于治国
实际上,应天府作为首都,这种偏于一隅的劣势并不是仅局限于战争时期。在大明王朝平定中原而完成“大一统”之后,这种弊端仍在显现甚至是有所放大。
尤其是在北方残余蒙元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定都南方显然不利于北方防御的指挥与调配。
针对这一极其不利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两套应对的国策方针:
首先,仿照汉制,以封藩诸位儿子为亲王驻守边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其次,考察北方诸城,另选址迁都。这一重任的主要主持人是太子朱标。
关于“天子守国门”非本人重点,不做赘述。太子朱标考察北方各地选址迁都确实是花了不少力气。
在发现汴梁无险可依之后,就彻底放弃恢复北宋旧都的打算。朱标重点勘察了长安与洛阳两地,这两地也是自古以来王朝定都的青睐之地。
由于朱元璋本人更加青睐于长安,因此朱标对长安进行了多次勘察。
最后于洪武二十四年,朱标由长安返回应天府后就一病不起,在卧病期间,朱标还是认真的给老父皇写了一份都城选址考察报告,报告中朱标本人更加倾向于洛阳而非长安。
但是,随着次年朱标的病逝,朱元璋已经无心关注与办理迁都事宜。迁都之事暂且告一段落。
此外,在派遣朱标外出勘察之前,朱元璋还有意定都在自己的家乡凤阳。
但是,由于凤阳的地理位置太差,每十年就极可能遭受一次重大自然灾害,最终不得已而弃之。
尽管凤阳成不了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朱元璋还是把这里定为中都,并且在此大兴土木,一度辉煌。可惜,凤阳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随着朱元璋的去世,中都也就被彻底抛弃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
我们普遍认为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平,是因为这里他为藩王时的封地,更加容易瓦解建文帝的统治残余势力,而实际上这只是他迁都的原因之一。
而更为重要的迁都原因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蒙古人的南下。
自己的靖难是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统治重点之一就是,尽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所以朱棣极大程度地削弱与限制藩王的军事能力与政治自由。
因此,太祖时代的“天子守国门”体系,在成祖时期被完全推翻,同时更是把曾经主要镇守边关的藩王迁往内地,如宁王朱权,就由大宁口迁往南昌。
而大宁口封地也因为靖难时,蒙古朵颜三卫的鼎力相助而赠予之。不得不说,大明王朝又失去了一块天然屏障。
如此北边边防的极度空虚,让朱棣不得不坐镇北方。而北平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帝王之都和自己地盘等历史背景,自然成为朱棣迁都的首选。
此后朱棣更是凭借着北平的地理优势,大举出兵关外,将大明王朝的版图,在东北关外,向北延伸了一大块。
然而,定都顺天府照比应天府有一个极大的劣势,那就是首都的粮食补给成本要高太多。
现今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地,但在明清时期,顺天府(北京)的粮食补给,必须从南方调配供应,而补给的物流运输首选漕运。
而应天府仅需从周边取粮即可,着实比顺天府便捷太多。同时漕运不但成本极高,更致命的是,一旦遇到干旱少雨,漕运是步履维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明清时代。
明仁宗打算还都应天府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仅在位十个月,但他确是一位大明朝少有的务实皇帝。在仁宗身上,似乎看不到一点其父好大喜功的影子。
仁宗清楚自己既然没有太多“开源”的本事,那就主导“节流”,显然还都应天府就是必要的“节流”举措。
所以,仁宗皇帝一边命太子朱瞻基在应天府监国,自己则在顺天府主推还都事宜。但是,谁也没想到仁宗皇帝会突然在顺天府去世,还都事宜就此又告一段落。
明英宗最终颁布谕旨,确立定都顺天府
经过了明宣宗朱瞻基十一年的执政,顺天府为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的统治体系已经健全。
不但绝大部分的朝廷重臣也都生活在顺天府,皇帝的都城紫禁城也在顺天府建好投入使用良久。
如此情况,再想要还都应天府,不但劳民伤财,更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动荡,这是基本解决藩王作乱的宣宗皇帝最愿意承担的后果,因此,还都应天府已经很不现实,也更不合适了。
而且在北方定都,是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基本共识,自古以来,王朝的威胁主要在北而不在南。
明英宗冲龄继位不久后,就颁布谕旨,确立了顺天府为大明王朝首都,应天府为陪都。纠结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明王朝首都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