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这个残酷的现实之后,依然能够好好的生活。 ——悲观的乐观主义
易中天《书生傻气》中的一段摘选:
顾准和钱钟书的区别还在于他们对人的看法不一样。
钱钟书“真的知道人之丑陋、愚蠢、虚伪,是没法子的事情,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滑稽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骆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
所以钱钟书并不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重,也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因而能够活得干净、明快、轻松、潇洒,在明智清醒的同时保持一份幽默感,还能偶尔任性一下。
顾准却相反。在他看来,人也好,世界也好,目前这种状况都是不对头的,而且是有办法的。因为不对头,所以他要革命;因为有办法,所以他要思考。
他在晚年不要命地阅读、翻译、思考、写作,就是想找出一个使人类避免苦难、得到幸福的办法来,并把这办法告知世人。
钱钟书对他人的看法毋庸置疑,但顾准恰好相反,他是在制高点上,觉得世界是有着理性化,他的角度是乐观主义的去看待世界。
因而他把大多数事情放在自身的努力,认为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d,从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钱钟书是偏向“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所以他可以更加明快、轻松、潇洒,随心所欲,活得干净。
但其实呢?
这个世界本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你偏向于“悲观的乐观主义者”,那你可以理解为:
前者是开心着的厌世论者,后者是抑郁症的喜剧演员。
在初中以及高中那个阶段,我一直都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那个时候看待世界的角度是悲观的,我认为这个世界很残酷。
而我置身在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意接纳自己的环境,但我同时也会找一些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像是给自己成长的一种救赎,
也就是我拼命的在夹缝中找光。
刘若英在她写的书中《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也描述了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的自己。
她在书中写到,面临的大多事情她会事先想到,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真的是预想的那样,也没关系,因为这就是在她的预料之内。
而如果哪怕只比她预想的好那么一点,最坏的打算并没有出现,那就是赚了。
她先看到世界其中残酷的那一面,她不是说她在悲观的对待人生,而是而她也更愿意让自己在残酷的世界当中去寻找生机。
就像我们常说的先苦后甜,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我们是处于哪个状态去观察和对待不如意的事件,悲观的乐观主义,在现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甜。
希望你也能拥有这份勇气,在经历沧桑与挫折,归来时仍是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