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文章的时候,我提到“高句丽,简称高丽”,于是很多人就反驳我说:高句丽不是高丽,高丽是韩国的。今天我就专门写下这篇文章,来说说高句丽和高丽到底是什么关系。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扶余族建立的边疆政权,存在时间是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9年,一共有700多年的历史。
高句丽最初在松花江上游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扩张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最初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 ,后来又定都于平壤、国内城等地。为什么定名为“高句丽”呢,因为该政权出现于汉朝的高句丽县而得名。
高句丽的名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两汉到魏晋时期,称为“高句丽”或者“高句骊”,简称为“句骊”或者“句丽”。如《后汉书》的《高句丽传》中有:“句骊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诣乐浪内属。二十五年春,句骊寇右北平……”
到了南北朝,高句丽政权就将国名改为了高丽,省去了中间的“句”,这样的确更加优美。从考古出土的碑文来看,高句丽至少在文咨明王(492年—519年)时期就已经改名为“高丽”,文咨明王就自称为“高丽大王”。
此后,中国的史书也将高句丽改为了高丽,这些史书包括《北史》《南史》《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齐书》《陈书》等。南北朝的史书最初是“高句丽”和“高丽”并用,最后就全部用“高丽”了。
其中,《北史》《南史》《宋书》《梁书》《魏书》对该国立有《高句丽传》,但是文中中基本使用“高丽”一词,而《南齐书》直接用《高丽传》。到了南北朝后期,高丽一词完全代替了高句丽。
中原王朝册封其王时,也册封为“高丽王”,如《南齐书》记载“以高丽王乐浪公高云为使持节、散骑常传、都督背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丽王、乐浪公”。隋唐时期,对任何场合都是称呼为“高丽”,如隋炀帝“三征高丽”。
综上所述,我们称呼高句丽为高丽,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高丽是高句丽确认的正式国名,而且被中原王朝广泛认可。不过,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后来韩国历史上曾经建立的另外一个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存在于宋元时期。为了将该王朝和前面的高丽王国区别,我们称呼前者为高氏高丽,后者为王氏高丽。
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高氏高丽的建立者是中国的扶余族,最初地方是在中国松花江,后来才发展到了朝鲜。王氏高丽是三韩民族建立的,是新罗王朝的继承者。总体上来说,高氏高丽属于中国,王氏高丽属于韩国。
那为什么两者拥有相同的国名呢?那是因为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打着复兴高丽(高句丽)的旗号来建国的,高丽成宗时期的大臣徐熙曾说:“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可见,王氏高丽是用了高氏高丽的国号。
现在有许多人不赞成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认为这样会造成和韩国的高丽王朝混淆,也让韩国人拥有了:高句丽是韩国的”口实。我觉着这样想的一是自卑,二是杞人忧天。
一,既然“高丽”一词是高氏先用,那么为何要先用的改?按照这种说法,岂不是中国战国时代的韩国也要改一个名字,以免和现代的韩国重名?就算是要改,那也是王氏高丽换成“南高丽”“后高丽”,哪有前者换的道理。
我们自己称呼其高氏高丽为“高句丽”也好,称呼为“高丽”也好,那是按照时代来说。汉魏两晋时期,我们称呼其为“高句丽”,南北朝到隋唐,就称为“高丽”也何尝不可。
第二,高氏高丽是中国的民族建立的,韩国人要说该政权是韩国的,你改一个名字就能避免他乱认祖先吗?况且,只要我们认定高氏高丽是中国的,那韩国自称是高丽后代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样,韩国人岂不是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实际上,这种重名在中国和世界上都非常之多。例如刘邦建立了汉朝,后来也有无数的政权取名为“大汉”,但是他们只能被称为“蜀汉”“后汉”“北汉”“南汉”等,那有让刘邦的汉改名的。
跨国的也有,例如希腊历史上有马其顿这个国家,后来希腊北方的一国就用了马其顿这个国名,难道希腊就要将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改名?希望没有这样做,反而是让现在的马其顿改名为了“北马其顿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