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光速大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光速大约是多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真空中的光速大约是每秒300,000公里。
2、菲左于西元1849年,利用一系列的镜子与透镜使光线可以通过齿轮往返行进,以此种「截断」光波的方式而估算出光的速度。
3、西元1887年,美国的迈克森与摩里利用光束去量测地球通过惯性空间的相对速度。
4、这个实验想要验证的理论是:光线与地球所产生的夹角不同,其行进的速度也会不同。
5、然而实验的结果显示,光的速度是固定不变的。
6、这种现象后来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得到了解答。
7、最近,一个国际性的科学小组,采用光速来重新定义距离的量测。
8、这个科学小组将一公尺定义成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内所行进的距离。
9、也就是说,正确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
10、拓展: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1、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在物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里程中,它不仅为粒子说和波动说的争论提供了判定的依据,而且最终推动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发展。
12、在光速的问题上物理学界曾经产生过争执,开普勒和笛卡尔都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是在瞬时进行的。
13、但伽利略认为光速虽然传播得很快,但却是可以测定的。
14、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
15、伽利略的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的时间。
16、但由于光速传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
17、但伽利略的实验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对光速进行研究的序幕。
18、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麦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测量方法。
19、他在观测木星的卫星的隐食周期时发现: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它们的周期有所不同;在地球处于太阳和木星之间时的周期与太阳处于地球和木星之间时的周期相差十四五天。
20、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而且他还推断出光跨越地球轨道所需要的时间是22分钟。
21、1676年9月,罗麦预言预计11月9日上午5点25分45秒发生的木卫食将推迟10分钟。
22、巴黎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观测并最终证实了罗麦的预言。
23、罗麦的理论没有马上被法国科学院接受,但得到了著名科学家惠更斯的赞同。
24、惠更斯根据他提出的数据和地球的半径第一次计算出了光的传播速度:214000千米/秒。
25、虽然这个数值与目前测得的最精确的数据相差甚远,但他启发了惠更斯对波动说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个结果的错误不在于方法的错误,只是源于罗麦对光跨越地球的时间的错误推测,现代用罗麦的方法经过各种校正后得出的结果是298000千米/秒,很接近于现代实验室所测定的精确数值。
26、1725年,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发现了恒星的“光行差”现象,以意外的方式证实了罗麦的理论。
27、刚开始时,他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直到1728年,他在坐船时受到风向与船航向的相对关系的启发,认识到光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公转共同引起了“光行差”的现象。
28、他用地球公转的速度与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13秒。
29、这个数值较罗麦法测定的要精确一些。
30、菜德雷测定值证明了罗麦有关光速有限性的说法。
31、光速的测定,成了十七世纪以来所展开的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的重要依据。
32、但是,由于受当时实验环境的局限,科学家们只能以天文方法测定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还不能解决光受传播介质影响的问题,所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始终悬而未决。
33、十八世纪,科学界是沉闷的,光学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34、继布莱德雷之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酝酿,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才出现了新的科学家和新的方法来测量光速。
35、1849年,法国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设计实验装置来测定光速。
36、他的方法原理与伽利略的相类似。
37、他将一个点光源放在透镜的焦点处,在透镜与光源之间放一个齿轮,在透镜的另一测较远处依次放置另一个透镜和一个平面镜,平面镜位于第二个透镜的焦点处。
38、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齿轮和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平行光经过第二个透镜后又在平面镜上聚于一点,在平面镜上反射后按原路返回。
39、由于齿轮有齿隙和齿,当光通过齿隙时观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当光恰好遇到齿时就会被遮住。
40、从开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时间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根据齿轮的转速,这个时间不难求出。
41、通过这种方法,菲索测得的光速是315000千米/秒。
42、由于齿轮有一定的宽度,用这种方法很难精确的测出光速。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