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切线就是中大鱼了,搞不明白原因,拉白条一样切线!
切线,对每一个钓鱼人来说,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对老鸟来说,切线,往往意味着情况复杂,需要重新检查一下线组,对新手来说,切线,往往是跑鱼或者挂底了;
可是同一种现象,为何钓龄不同的钓友,会有不一样的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呢?而切线,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而直白点说,切线,又是什么呢?
切线,是钓鱼人的圈内话,就是鱼线断了,如果不特意指明,一般都是指子线断了,而为什么新手会认为,切线了,只要不是挂底,就必然是大鱼中钩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新手,罕有对线径、拉力值等参数,有什么直观的认知,所以不怎么会使用线号小、线径细的鱼线,大多数使用的线号是偏大的;
而线号较大的鱼线,外包装上,显示的拉力值,往往和中钩鱼的体型相比,简直就是5~10倍,甚至更大的差异,所以,当新手提竿,提不上来的时,硬拽狂拔,子线断了之后,往往都会认为是大鱼挣扎所致;
而老鸟们则不然,只要不是一心一意守大物,在正常情况下,大鱼能将子线拉拽断裂的可能性,不说微乎其微,也实在大不到哪里去,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道这里,就要搞明白,子线切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外力施加在鱼线上,超过了极限阈值,导致鱼线断裂,但是,这个极限阈值,却又不是始终如一,往往还有这么几种情况:
1、伤线,鱼线被石头、茎叶、树枝,亦或者绑线、绕线轴时,割伤、拉伤、划伤;
2、鱼线疲劳值过大,使用过很久,上过很多鱼;
3、线组被太阳暴晒长时间暴晒过;
4、起鱼动作不讲究,生拉硬拽;
5、鱼线质量太差,拉力值虚标;
以上这么几种情况,除了第四种,前面几种,都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因为不注重保护鱼线,亦或者偷懒,没有及时更换线组导致的,而最后一种,则纯属自个的原因,也不多做评价了;
而唯独第四种,是需要我们单独说道一下的,为什么呢?因为当鱼线切线,我们只需要确定,是不是第二、第三、第五种原因即可,而这样说,是因为检查起来,是很方便的;
不管是子线还是主线,只要频繁出现切线,那么我们随意更换子线或者主线之后,连续出现切线,基本上都可以判断为,要么鱼线质量太差,要么就是线组被暴晒,要么就对比一下使用时间,是很好判断的;
唯独第一种情况,是不太好确定,因为往往鱼线受伤,不会有明显的迹象,只能是切线之后,我们才判断一下,就其影响而言,说有倒也有一些,但是绝对不至于特别大,要说影响最大的,则是第四种;
提竿、扬竿,都是有一定的讲究,倒不是说这些动作有什么标准示范,而是在实战中,如果不注意这些基本动作,别说上大鱼,就是拉白条,一样会频繁切线,而我们在实战中,必须要要注意这么几点:
1、提竿时必然是先抖后顿
不管是空竿提竿,还是有鱼中钩时提竿,想要保护线组,那必须是先抖再顿,然后再提竿;别看动作繁琐,而这是有讲究的;
有没有鱼中钩且不说,仅仅是浮漂在水中,当我们提竿时,想要将浮漂拉出水面,水的压力,就会带来相当的阻力,这实际上就会对水线、子线,有一定的影响;
而中鱼之后,抖竿,是为了确保刺鱼,让鱼钩刺中的更深一些,顿一下,则是为了称鱼,同时也是先让浮漂出水,同时,减少对鱼的刺激;
而后提竿,则能将鱼钩、铅坠、浮漂、竿稍,所有的力度,都使到一处去,就算有挣扎的力度,也可以通过线组、杆身的弹性,能卸掉一部分,不至于全部集中到子线上;
2、抄鱼入护时,如果频繁磕鱼,就一定要注意更换子线
小鱼飞、大鱼磕,这是黑坑、竞技钓钓友们带起来的风气,因为动作比较帅气,加上卸鱼的效率很高,不少野钓的钓友,也喜欢这套动作;
但是,这种动作,对子线的伤害非常的大,而竞技钓、黑坑钓钓友,往往在上完一定数量的鱼之后,都会及时更换子线,但是在野钓中,基本上是不断不换,这就很不合适了;
3、平时注意线组、子线的存放,一定要做到避光
大多数钓友,对自己的浮漂、鱼竿,都是呵护备至,生怕磕了、碰了、摔了,反而对线组、子线,认为有子线盒、主线盒就够了,平时也是随手扔;
跟别提每次收杆之后,擦拭一下线组,如果中途换竿,直接就将鱼竿往竿包上一插,线组一并晒太阳的不在少数,而子线盒、主线盒是透明的,就更不在少数;
鱼线是尼龙制品,在水质较差的环境里,时间短了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时间久了,并且经过太阳暴晒,不用时间太久,有个20~30分钟左右,其疲劳度就倍数上增;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闲着没事就拉扯线组,试试疲劳度,但是一旦中鱼之后,切线跑鱼,那就非常的可惜了;
最后
很多钓友说,那么讲究有什么用,反正也钓不到多少鱼,其实这就是个心态问题,鱼线作为钓鱼中最关键的环节,很多厂商和卖家,甚至钓友们,往往只在乎其拉力值、线径,却对其疲劳度,保养,置之不理;
但是,钓鱼是一个整体,这些小细节,也就是多一个动作,稍加注意就能避免的事,千万不大要到了大鱼中钩之后,才发现这些小事没注意,届时再后悔,就真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