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从唐朝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到了宋代,“话说”艺术十分兴盛,“说三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元代的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戏曲方面,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
其它艺术形式也纷纷表现出三国题材。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
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和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巨著《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的集大成者。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
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1.宋元话本比较粗鄙,士人们不喜欢看。2.罗贯中写了一本《三国演义》,大家却都很喜欢看。
《三国演义》真正大范围传播,是在嘉靖时期,那个年代刻书,还是雕版印刷(泥活字印刷并没有大面积使用),需要大量的雕版和钱,书籍传播很慢。
武定侯郭勋自掏腰包,出钱印刷发行了《三国演义》,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不过,如果你得到一本嘉靖本《三国演义》,你大概会看不下去,和今天版本的差距非常大。
今天的版本其实是清朝毛宗岗父子修改后的版本,嘉靖本文辞更偏文言一点,且里面有大量打油诗,毛宗岗把这些打油诗全给删了,然后更加强调了“尊刘抑曹”的风格。
凡是对曹魏有利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三国演义》通篇就没提到过,就是不想突出曹魏的厉害,而拼命渲染蜀汉的强大。
《三国演义》基本满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
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
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