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长苏与梁帝最后的对话中,梁帝曾说道:“并非朕生来无情,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总会变的,无论景琰现在什么样,等他坐上了这个位子,他也会变的。”
只是,剧中关于萧景琰登基后的朝局气象,以一派“清明祥和”的祖孙情和“长林军”的最终敲定而剧终,剩下的则全部都留给了观众自行想象。
那么萧景琰登基后,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梁帝呢?
大家可能都会摇摇头,十分肯定地说“不会”,然而事实却是,他不仅会变成第二个梁帝,还会比当年的梁帝更甚。
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一、受教于梁帝
靖王萧景琰,刚正不阿,宁折不弯,风骨铮铮,秉性极佳,这些可贵的品质,剧中说是从小在祁王身边受教的缘故。
是的,靖王确实是受教于祁王殿下,那祁王殿下呢?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自然,祁王的心性只能是出自他的亲生父亲——梁帝,和当时的朝局气象。
祁王秉性如此,说明梁帝本性也不差,当时的世道更是繁荣清明,天下一派祥和,不然不会熏陶出这么一位心胸、格局和秉性都极佳的殿下。
这么说来,萧景琰其实是受教于自己的父亲——梁帝。
当年的梁帝风华绝代,满腔抱负,不然不会结识林燮、言阙这么一帮可以拿命来拥护他的朋友。
就像现在的萧景琰,身边也有梅长苏、郡主、蒙大统领等这么一帮随时可以鞍前马后、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朋友、将士。
但是他们之所以相处融洽,是因为志同道合,是因为他们都站在同一个立场,是因为他们对天下都有着同一个期待。
而当有个人跳出了这个圈子,这个平衡便被打破了。
所以梁帝在完成了他们三个人的共同期待以后,便开始向着更高的期待而去:天下,不仅要成为天下人的天下,更要成为他萧家人的天下。
所以,梁帝后来所做的,他的朋友们都看不太懂了,而他也无法向他们解释,因为他们所站的位置和立场不一样了。
萧景琰登基以后,也必定会如梁帝那般,大刀阔斧地猛干一番,直到天下成为他和他的朋友们想要的那个天下。
然后,便也会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而去,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他的朋友们可以理解和企及的了。
所谓“高处不胜寒”、“孤家寡人”便是如此。
从此以后,萧景琰遇到看不透、不会做的地方,已经无人可以探讨,可以商量的了。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下意识地以自己的父亲——梁帝为标杆,毕竟,当皇帝这件事,身边人没有谁有这个经验。
二、萧景琰就是梁帝的前半生
可是,就算萧景琰会把梁帝当做标杆,他也不一定就会变成梁帝那样吧。
因为我们看到的萧景琰,虽然受教于自己的父亲,但实在要比梁帝的行为磊落很多。
梁帝当年为了至尊之位,会利用滑族的势力,过后却反目将其一举歼灭,哪怕滑族公主已为他诞下孩子也不曾犹疑。
而萧景琰却不会,他的正直让他不屑于做这些事情,他对军旅之人的态度,向来是敬重有加,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利用和亏待,就算是敌军,他也有自己的本心和底线。
但是,人都是会变的啊!
当年的梁帝难道不是军中之人吗?他难道就不懂军旅之情吗?他也懂,只是后来当了皇帝以后,他发现不能只是依靠每个人的“秉性”和“初心”就可以将天下治理好的。
他不可能天天拿着一幅“感情牌”就能让天下太平。
利益、权力、地位,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那些虚称更有笼络力和说服力。
尤其是到了后来,他更是需要用这些东西来保持平衡。
你再功高,也不能盖主,不然风必摧之。
你以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可在他看来,天下,首先得是他萧家的。
剧中的萧景琰,可以说就是梁帝的前半生,等他登基后,逐渐走到梁帝现在的境地,他必定也会像梁帝这般小心筹谋、想尽各种办法平衡。
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不仅要保得天下,还要保得他萧家的世代至尊。
三、人素来只会被朋友出卖
但是,他会比现在的梁帝做的更狠,更绝。
是的,论秉性,梁帝相比萧景琰,还是差了一大截的。即便萧景琰日后会变得如梁帝那般多疑、无情,他照旧风骨铮铮,刚正不阿。
而且“君者,源也,源清则流清”,故在他萧景琰统治下的朝局,必定也会像他本人那样大气清明,围绕在他身边的朝臣武将,也必定是与他志同道合,刚正无私的人。
可却正因为这样,日后萧景琰加注在他们身上的算计和利用,远比梁帝更加正重要害。
梅长苏曾说,“人素来只会被朋友出卖,敌人,是不会有这个机会的”。
就是因为志同道合,就是因为交情过命,才更能抓住痛处,一击即中。
怪物不可怕,怪物是科学家才可怕。
萧景琰懂他们,懂他们的初心和抱负,可是,什么是他们最不能承受的,他也懂。
或许,萧景琰以后不会走上这条路,他的抱负仅限于整个天下,而不是萧家人的天下,这样,他带领一帮与他有着同样抱负的能臣武将,打天下,守江山,岂不美哉?
可是,皇家世袭制的思想,使得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前仆后继地拍死在这里,他萧景琰会逃掉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