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

2023-05-28 01:53:02 生活饮食 0阅读 回答者:admin

灿烂的华夏文明中有许多经过历史冲刷后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今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探寻到五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神秘而又辉煌,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它留下的遗址了解到那段深刻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图1)

河姆渡遗址是在1973年的夏天被当地农民所发现的,层数为四层,距今最远的是大约七千多年的第四层,河姆渡遗址陆续进行过两次挖掘,出土的文物多达六千七百多件。其中,出土的文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原始艺术品等,甚至,还发现了最早的农作物——粟,还有许多散落的用木头做成的建筑遗迹,动物的骨骸,以及其他等遗存。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丰富又全面的文物,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远古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的劳作生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手工业和农业的起源,这是研究远古时期的珍贵资料,可以说,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是人类文化研究史的里程碑,更是世界考古史的一大辉煌壮举。

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图2)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四万多平方米里容纳了许许多多直到今天还在考究的东西,大到房屋小到一粒农作物都是今天考究历史的重要凭证。首先来说说农作物:当时的河姆渡文化以种植稻谷为主,这些稻谷堆积层最厚处有一百多厘米。刚出土的稻谷,颜色金黄,形状完整,甚至,微小的地方仍然清晰可见,七千年前稻米也就是“粟”。

其次就是它的建筑:河姆渡遗址发掘出来的古建筑在今天看来都很是壮观,总共有上千件,包括木桩,柱子,甚至,还有今天我们家里都有的地板。这就十分有考究价值了,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后,竟然得出了:河姆渡遗址的房屋是运用了榫卯结构来制造的,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房屋的制作方法,其结构十分结实,遭遇强大的地震都不会倒塌。

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图3)

可以说,这一发现让我国的榫卯制作时间提前了三千多年。即使是现代人也要赞叹河姆渡人的智慧,他们的房屋建筑布局科学,设计合理,因地制宜,开发自然条件运用自己的智慧,使之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住所,冬暖夏凉遮光遮阳,并且,这一设计在现代人的房屋设计中仍然采用。

虽然,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水井这种取水工具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在我们的父辈的生活中这是不可缺少的。在遗址中自然也发现了水井的遗迹,这是水井最早的雏形,只有一个简单的水坑,周围设有木头栏杆。这也与当时的地形有关,遗址周围有许多河流沼泽,虽然,当时河流与海水联通,导致水源十分苦涩。

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图4)

可以说,水井的出现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所驱使的。

遗骸: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些零星墓葬,里面有一些比较完整的人体遗骸,这些遗骸中有成年人也有儿童,根据现代人头骨和磨蚀度可以判断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遗骸所属者,根据现代人的身高也可以换算出其骨骸生前的身高是多少,并且,通过其头骨特征对人种研究也有所帮助。

河姆渡遗址中最大的发现就是出土了各种材质的器具,陶器在遗址中的出土是最多的,复原程度也是最高的。之后,成功修复的有一千余件,大约占总出土器物的六分之一有余,黑陶是所有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制作手法也很独特,并且,不同的陶器有不同的用途,灶形在今天的专家看来是一种盛酒的器皿,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图5)

石器:石器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算丰富的遗迹,只有八百多件,主要用于劳动生产和装饰。骨器:骨器大多用于劳动生产,出土了一百七十多件,表示农业进入新的阶段。木器:木器的出土说明在七千年前,木器已经开始在各个方面广泛使用,并且,也不难看出那时的木器制作水平已经相当成熟。

原始艺术品:河姆渡出土的艺术品数量庞大,并且,其艺术品所表达题材广泛,尤其是在一些雕刻的艺术品上,做工精美,细腻大方,让人惊艳。当时的艺术品也包括在陶器上的刻画,画面朴实生机勃勃,表达了河姆渡先民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些应该是用于祭祀的,这也可以推测出那时的居民已经拥有宗教意识。

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图6)

几千年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或许,已经消亡的文明我们已无处找寻,但是,透过河姆渡先民,我们了解到曾经我们的先祖在这里孕育文明,繁衍生息,今天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财富和文化。

近几年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有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宁波市江北区傅家遗址。这三处遗址位于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内,文化内涵和河姆渡遗址一致,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发现。如田螺山遗址发现北方遗址经常出土的高达90厘米的深腹罐,这是南北文化交流还是自己创造发明,引起考古界的争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shenghuo/yinshi/62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