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过英语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在英语里,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的名字都叫Korea,只是在前面会分别加上代表北南的North和South。
而Korea这个词其实本义跟“朝鲜”和“韩国”都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其实是“高丽”一词的音译。
而“高丽”这个词又源自古代政权“高句丽”,那么高句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政权,它的名字又如何成为了国际通行的朝鲜半岛名呢?
高句丽的起源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朝鲜半岛后来曾经有过一个由朝鲜民族建立的高丽王朝,但这个王朝和高句丽(Gāogōulí)之间的联系,恐怕只有名称是比较确实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高丽王朝和高句丽王朝的统治者在民族属性上并不一样。
所以虽然朝鲜半岛历史上乃至现代都长期被称为“高丽”(Korea),但高句丽和朝鲜半岛绝不能划上等号,而高句丽民族也没有疑问是一个现代已经灭亡的民族,所以关于它的早期历史,其实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
早期古画里的高句丽武士
但没有疑问的一点是,高句丽是一个发源于中国东北的族群。具体来说,当时他们是发源于汉辽东四郡中玄菟郡治下的高句丽(骊)县。而之所以这个县会叫高句丽,是因为当时当地有一些部落被统称为高句丽。
但这个族群究竟是什么人现代也并不确定,只是根据一些古籍记载,他们可能和当时东北另外一个名叫扶余的族群密切相关。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北扶余国有个贵族朱蒙因在其国内受到排挤,险些被杀,因此向南逃亡到了鸭绿江以北的卒本川地区,建立了高句丽国。
而卒本川是位于今天的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所以高句丽从建立伊始其实就是位于今天的中国境内的。
高句丽建立之后,先是驱逐了当地另外一个族群肃慎,后来又曾击败鲜卑。之后又和朱蒙的母国扶余多次发生战争,最终扶余失败,高句丽逐渐站稳了脚跟。
在公元3年,朱蒙的儿子类利将高句丽的都城由卒本川迁到了国内城,后又迁至丸都城,而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位于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而这里在后来长达425年时间内一直是高句丽的都城,所以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高句丽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的重心其实都是在中国境内的。
集安县境内的高句丽王陵
而在当时,高句丽虽然自立,却仍然是汉朝的臣属。因此在两汉之交的公元12年,王莽曾征召大量高句丽壮丁组成军队去攻击匈奴,但在半路高句丽士卒大量逃亡,导致王莽大怒,曾一度将高句丽县改名为“下句丽”县。
之后高句丽和新莽政权以及东汉就爆发了多次战争,在公元37年高句丽攻克了鸭绿江以南的乐浪郡,但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发兵将乐浪收复。但高句丽政权此时的实力也可见一斑了。
高句丽的壮大
之后高句丽就成为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长达数百年的一个对手。它很快成为了周边不同部族中的一个小霸王,甚至开始接受周边部族的朝贡。
同时虽然它名义上继续向汉朝称臣,但却也多次联合其它部族侵入汉朝辽东地区。比如在公元118年,高句丽联合濊貊(huìmò)攻打玄莬郡华丽城。
公元121年夏天,高句丽又联合鲜卑攻打辽东,导致汉朝太守蔡讽战死。公元146年,高句丽再次侵入乐浪郡,杀死汉朝带方县县令,并将乐浪太守的妻子掳走。
镀金的高句丽青铜王冠
这样到了三国时期,高句丽又成了曹魏在东北地区的劲敌。所以曹魏不仅在中原与吴、蜀争霸,也曾经非常认真地对高句丽进行了系统打击。
公元246年,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攻破高句丽都城丸都并将其焚毁。之后毋丘俭以为高句丽已经灭亡,就撤了兵。
但此后高句丽的余部又死灰复燃,在70年又重建了丸都城,并再次袭击辽东地区。而此时正值西晋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王朝自顾不暇,所以汉时建立的4郡在公元313年之后基本全部落入了高句丽手中。
而在此后,高句丽与进入中原的其它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仍然冲突不断。公元342年,前燕曾再次攻克丸都城,并将其夷为平地,但一年之后,高句丽又重建了丸都。
而在与中原王朝反复争夺辽东的同时,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也开始了进一步扩张,并与半岛南部的百济等政权也爆发了激烈冲突。公元371年,高句丽国君故国原王在与百济的战争中阵亡。
高句丽的鼎盛与灭亡
而在此前后,与中原王朝长期有密切接触的高句丽也开始了其汉化进程。在故国原王战死后,他的儿子小兽林王高丘夫继位,开始仿照中原王朝颁布律令,并设立学习儒家经典的太学,还开始立佛教为国教。
高句丽的汉文石碑,说明当时其汉化也很明显
而此时正值中原的十六国时期,高句丽借中原当时不存在强大王朝的机会进一步增强的自己的实力。从公元374年其好太王继位时起,高句丽又掀起了新一波扩张浪潮。
他们与鲜卑人建立的后燕多次爆发战争,同时降服了扶余国和靺鞨等部落。而在朝鲜半岛上,他们又多次击败百济,将新罗变成自己的保护国,还瓦解了半岛南部的部落联盟伽倻。因为高句丽此时在朝鲜半岛上的领土大幅增加,所以其核心区域在这时起才开始逐渐南移。
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可以说此时,也就是在高句丽自立400多年之后,高句丽的核心才转移到了朝鲜半岛之上。
但此时高句丽仍然持续深度参与进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变化之中,他们在南北朝时期曾长期向南朝称臣,对北朝对抗,控制了扶余和契丹等部族,并多次与北魏发生战争。
公元491年,在高句丽持续打击下跌落到了谷底的扶余人被另外一个部落联盟勿吉国灭亡,其余部完全归附高句丽,高句丽的国势也达到了极盛。
鼎盛时期的高句丽疆域,大多数领地仍然位于辽东地区
而也是在这一时期,高句丽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主动要求中原王朝将自己称为“高丽”,不再使用“高句丽”这个名称。同时其君主也开始被称为“高丽王”。
所以在此之后,汉文史籍中就不再使用“高句丽”这个名称,而是改成了“高丽”。这个名称的改变可能和高句丽汉化程度不断加深有关,因为“高丽”明显比“高句丽”更像汉名。
但高句丽的盛极而衰也在此时悄然而至。在公元531年,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之后其王室分裂,境内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情况。此后契丹人开始失控,不断袭扰其北境。
而在朝鲜半岛南部,新罗和百济也开始联合反攻。而此时隋朝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高句丽却仍然延续了与北朝对抗的做法,又开始联合突厥,不断侵扰隋朝边境。公元598年,高句丽对隋朝的营州发动突袭,引发了第一次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
唐朝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之战,此时其多数领地仍在辽东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恐怕也都知道了,高句丽虽然后期将都城迁到了朝鲜半岛,但却仍然是一个立足辽东地区,而且一直试图将中原王朝排挤出辽东地区的政权。
它跟后来固守朝鲜半岛,对半岛以外没有非分之想的朝鲜半岛政权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它在与中原王朝争夺辽东时,始终采取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方式,使中原王朝非常厌恶。
所以隋唐两朝才将高句丽视作与突厥类似的心腹大患,不但修建了大运河以改善对其用兵时的后勤保障,而且隋唐迭代都没有改变中原王朝的既定国策,连续70年对其用兵,最终在唐高宗时期联合新罗成功将其灭亡。
在高句丽灭亡之后,高句丽这个族群后来就渐渐融合于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各个族群之中。所以说高句丽是一个跟朝鲜半岛和朝鲜民族密切相关的族群问题不大,但这个政权在本质上其实还是个中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它的性质与后来的辽、金和清更加类似。
而在高句丽灭亡之后,新罗逐渐在半岛成为了主导力量,在新罗后期的内乱中,两个新罗武将曾先后借用高句丽的汉名“高丽”,建立了两个高丽王朝。
而这个逻辑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师出必然要有名。高句丽是新罗参与灭亡的,所以要灭亡新罗,为高句丽复国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后来由王建建立的高丽王朝一直持续了300多年,而在此期间“高丽”由一些阿拉伯商人逐渐传到了西方,因为就成为了西方语言中对朝鲜半岛的固定称呼,一直沿用到了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