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的采光很重要,因为采光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居住品质,更能直接决定以后的升值潜力。
有人反对说:年轻人买一套房子,天还没亮就出门赚房贷,晚上披星戴月的回家,周末休息太阳出来了还影响自己睡懒觉,采光好有什么用?
这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确实能打动人心,难道以后家里可爱的小宝贝,不需要沐浴阳光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采光这种最基本最原始的刚性需求竟然成了“奢侈品”。那些在“夹缝中看天”的房子遍布整个城市。
花费毕生的心血买了一套房子,谁都不想让自己的房子暗无天日,不见太阳。
青岛城发长江瑞城最后面的两栋百米高楼,23000元一平的房价,楼间距做到了20米,这种房子日后想要卖掉会很困难。
海信花街小镇,虽然图中的两栋楼错开分布,但后面一栋楼的东边户,中午之前基本见不到太阳。
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开发商,在保证出让土地的容积率指标前提下,尽可能的最大化地块能够出货的价值,真的什么房子都能设计出来。
楼与楼之间挤一挤,挤出来的都是钱。
根据我们国家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人的城市,只要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是这个标准属于最低标准线,只有满足了这个强制性标准,才能通过验收要求,不满足这个条件,连房子验收都过不了。
采光最低标准线就如同“城镇人均最低生活补助线”,只能满足住的要求,想要住得更好,住得舒服而且有品味,2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想稍微追求一点居住品质的老百姓来说,拥有较大的楼间距是必备条件。
为此本人在12月份现场勘测了青岛两个典型的楼盘,一个楼盘容积率2.5,由8栋33层大高层组成,一个楼盘容积率2.0,由11栋18层小高层组成。
凛冬已至,冬至日时分,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属于深冷季节,这时候太阳光线的角度最低,对于楼间距的要求最苛刻。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房子的采光如果没问题,那一年365天不同的时节只会比此时好,不会比此时差。
本人实际测算了33层大高层和18层小高层的实际采光情况。
33层的大高层,楼间距在50米左右,要保证采光没问题,至少要买20层以上。
楼间距在30米左右的,可以直接放弃,住进去以后全天不见阳光,只能从前排楼与楼之间的缝隙里透出一点太阳光。
18层小高层,楼间距40米的房子, 至少要买8层以上。
楼间距20-30米的房子,至少要买12层以上,才能保证中午的太阳光照进屋内。
其实楼间距是有计算公式的,如果你买的房子前面正好也有一栋楼,那么前面一栋楼的总高度与两栋楼楼间距的比值大于1:1.2,采光就不会受影响,当然这种情况属于十分理想的状态。
举个很实际的例子,如果你的前方楼座总高33层的,一般来说高度都会在100米左右,日照系数按常规的1.2来计算,楼间距就是120米,也就是说,如果两栋33层的高楼的楼间距大于100米,即使住在一楼,也不会被前面的楼挡住采光。
但是现在的楼盘根本没有能做到如此大的楼间距的,能做到60米就算良心了。这就诞生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楼间距太小,我们至少要选择多少层以上,才能不被前面的楼遮挡住阳光?
假设楼间距为50米,还是按照日照系数1.2来算,那么楼高在42米以上的楼层都不会受到邻楼影响。如果层高2.9米,那么至少要在15楼以上,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全天沐浴在阳光下。
但是这个计算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实际的现场环境干扰,比如这个楼盘并不是纯南北走向的,楼与楼之间错位排布,从早晨到晚上,太阳东升西落,这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买房必须亲自到楼盘现场的实际位置一看究竟,选择一个大晴天,上午和下午都去看看,看看楼栋之间的阴影就会一目了然了。
不过这个方法只适用于所见即所得的现房,现行预售制度下,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很多楼盘只盖到三四层就开始卖了,去工地就就没有参考价值,这时候就需要亲自测一下楼间距,根据计算公式简单地算一下,以此作为依据选择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