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医龚廷贤,得父真传,擅治疑难杂症,独创“方剂”使用至今!
龚廷贤是明代著名医家,江西金溪县人,其父龚信,精于医术,明太医院医官,撰有《古今医鉴》16卷。
龚廷贤正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爱上医学,后来继承祖业,以“良医济世,功同良相”。
由于天性较高,尽得其父真传,加上博学宏闻,涉及面广,对中医诊断、本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都非常精通。在民间行医多年,经验非常丰富,救人无数,尤其擅长各种疑难杂症。
他临床诊治时遵古而不受拘束,屡屡创造奇迹。
他在河南行医时,正值开封黄河决口,疫病流行,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病人,他们的症状都表现为全身疼痛,憎寒壮热,咽喉肿痛,昏迷不醒,时人称之为“大头瘟”。
当时,很多医生只知道按照古方医治,收效甚微。
龚廷贤仔细诊断病情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胆开方用药,在古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瘟疫控制住了,一时名噪中原,被河南地方官推荐进入太医院。
1593,鲁王妃患罕见膨胀病,腹大如鼓,肋部刺痛,终日坐卧不宁,危在旦夕。太医多方治疗,均不见效。后命龚廷贤诊治,仔细诊脉后对症开方下药,迅速痊愈。
鲁王大喜,以“国手”称之并以千金酬谢。龚廷贤不受,于是鲁王出资将其所著《禁方》一书刊刻。
皇帝闻之,特赐“医林状元”匾额一块。此后,王侯大臣接踵,络绎不绝,于是医名日隆,终成为万历年间的一代名医。
龚老对行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办法,他特别重脉诊,看病时首先看患者脉象,认为脉明则病理明。
在他的多本著作中,在论述每一病症时,首先明脉象,然后再谈开方下药。龚老认为气为阳,血为阴,夜血昼气,此观点开中医之先河,对临床辨证有非常大的突破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同时,他还非常认可中医的“脾胃论”,强调脾胃为人体五脏六腑之主,血气生化之源,认为“补肾不如补脾。”脾胃受损是产生内伤最根本的原因。
他认为,脾胃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饮食劳倦、恣味纵欲和饮食自倍。因为饮食与脾胃功能的好坏关系密切,
因此,龚氏特别注重饮食养生,主要的养生思想可以概括为“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
也就是说养生最重要的是不吃生冷的东西,一年四季都不要让脾胃受寒。他反对单纯运用补药养生,认为这反而会加速正气衰退。
同时,他还提倡要特别注意运动、劳逸、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养生。
作为一个医生,龚廷贤还特别强调治未病,他提出万病之源为虚,致虚的原因主要是四个: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劳役过度,耗散元气;思虑过度,损伤心血;房欲过度,耗伤肾水。
这四端不管是谁,在生活中都不能全部做好做到位,所以,平时要特别注意补虚。
龚氏活了将近一百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
龚氏一生著作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万病回春》、《药性歌括四百味》、《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寿世保元》等。
其《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中的方剂大部分为他所独创,有很多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使用,比如乌鸡白凤丸、高枕无忧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