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嫩的豆腐,温润如白玉,鲜红的辣椒油浇淋表面,再配有香气扑鼻的花椒味,趁热吃下,麻辣入口,大汗淋漓,顿让人食欲大增。这就是成都著名的“麻婆豆腐”。
这道香飘全国的四川小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成都的一位平凡的妇女—“陈麻婆”创制而成。
陈麻婆原本姓刘,因为丈夫姓陈,外加她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有稀稀疏疏的麻痕,因此被人们叫做陈麻婆。
《麻婆豆腐》
陈麻婆喜好烹饪,夫妻俩在成都的万福桥边开了一家名为陈兴盛的饭铺。万福桥是成都出北门的交通要道,也是新繁到成都的必经之路。
新繁盛产菜油,这些油除了供应当地,其余的都由此路送往成都。当时没有汽车,运送多靠人力。
于是,每到春夏之交,菜籽成熟的日子,万福桥上便人流涌动。挑夫们担着大篓大篓的菜籽油从新繁赶来这里,在市场上将油售尽,接着再背上油篓原路返回。
到达万福桥时差不多晌午了。挑夫们赶了半天路,饥渴难耐,看见这家饭铺,于是便放下油篓,走进去,点上两三个小菜,和着热乎乎的大米饭开始享用。
麻婆是一个细心的人。她观察发现,这些挑夫对菜品的要求大都不高,只要可口实惠就好。最受他们欢迎的是麻辣豆腐。
价格实惠,鲜香入口。
她还注意到,油篓的构造特殊,挑夫们的菜油尽管卖尽,但是篾(miè)片之间的缝隙里仍残有余油。
每当挑夫进店吃饭,这些油便会顺着篾缝四处流泻,时间一长,店里的桌、椅、壁、凳都盖上了油污的痕迹,清洗起来很不容易。
怎么办呢?一段时间的考虑后,麻婆让她的丈夫在店门口的空地上砌了一个石槽,上面稀稀疏疏盖些木板。挑夫进店以前将油篓倒扣在木板上,篓里的油便会顺着木板之间的缝隙流进石槽。
这样既解决了余油带来的卫生问题,又丰富了店铺的油源,可谓一举两得!自此,这儿的豆腐比别处更油更亮,价格也更便宜。挑夫们越来越喜欢上这家的麻辣豆腐了。
麻婆为人热情善良。熟识以后,一些常来店里吃饭的主顾有时候会从市场上割些牛肉到店里要她加工。
有一次,麻婆试着将牛肉切碎撒在豆腐里。豆腐做好以后,她急切地尝了一口。此时,豆腐浸透牛肉的鲜香,嫩滑莹润,吃起来异常美味。
麻婆兴奋地将豆腐端上客桌,大家争着抢着吃起来。麻婆受到启发,开始悉心调制麻辣豆腐。
猛火重油将碎牛肉煸炒出香,豆瓣姜蒜加重其味,再将豆腐切成小块入锅加汤同焖,起锅时勾明油薄芡,撒上花椒粉和生葱花。
一盘豆腐油旺旺红亮亮,麻辣鲜浓香扑鼻,红白绿三色抢眼,豆腐细滑不用咀嚼,牛肉酥香回味绵长,极具鲜、嫩、酥、烫的特色,一时声名大噪,被人们亲切地唤为“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烹制简单,用料也不讲究,却能充分体现川菜的色浓、香炽、味厚的三个特色,已然成为川菜的代表菜式。
如今,麻婆豆腐不仅在省内、国内受到追捧,甚至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受到普遍的喜爱。据说,还有一家日本公司将它制作成罐装食品投放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