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蛋白酶体抑制剂,蛋白酶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蛋白酶体20S核心颗粒的简化结构图。
2、构成外部两个环的α亚基用绿色来表示,构成中间两个环的β亚基用蓝色来表示。
3、从上往下看核心颗粒的简化结构。
4、可以看出环结构存在七次轴对称。
5、蛋白酶体的组分通常根据它们的斯维德伯格沉降系数(以“S”来标记)来命名。
6、最普遍的蛋白酶体的形式是26S蛋白酶体,其分子量约为2000kDa,包含有一个20S核心颗粒和两个19S调节颗粒。
7、核心颗粒为中空结构,将剪切蛋白质的活性位点围在“洞”中;将核心颗粒的两端敞开,目的蛋白质就可以进入“洞”中。
8、核心颗粒的每一端都连接着一个19S调节颗粒,每个调节颗粒都含有多个ATP酶活性位点和泛素结合位点;调节颗粒可以识别多泛素化的蛋白质,并将它们传送到核心颗粒中。
9、除了19S调节颗粒外,还存在另一种调节颗粒,即11S颗粒;11S调节颗粒可以以类似于19S颗粒的方式与核心颗粒结合;11S颗粒可能在降解外源肽(如病毒感染后产生的肽段)上发挥作用。
10、 此外,PA200(酵母中为Blm10)蛋白也可以单独作为激活蛋白来调控20S颗粒的开启。
11、 不同的生物体中,20S核心颗粒中亚基的数量和差异性都有所不同;就亚基数量而言,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要多,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多。
12、所有的20S颗粒都由四个堆积的七元环所组成,这些环结构则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构成:α亚基为结构性蛋白,而β亚基则发挥主要的催化作用。
13、外部的两个环,每个环都含有七个α亚基,一方面作为调节颗粒的结合部,另一方面发挥“门”的作用,阻止蛋白质不受调控地进入核心颗粒的内部。
14、内部的两个环,每个环都含有七个β亚基,且包含蛋白酶活性位点,用于蛋白质水解反应。
15、蛋白酶体的大小在不同物种之间相当保守,其长和宽分别为约150Å和115 Å。
16、其内部孔道宽为近53 Å,而入口处则只有13 Å的宽度,这就提示蛋白质要进入其中,需要先被至少部分去折叠。
17、 在古菌(如Thermoplasma acidophilum)中,所有的α亚基和所有的β亚基是等同的;而真核生物的蛋白酶体(如酵母)中,每个亚基都不相同,即α和β亚基都含有七种不同的亚基。
18、在哺乳动物中,ββ2和β5亚基具有催化作用;虽然它们有着共同的催化机制,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分别为类胰凝乳蛋白酶型、类胰蛋白酶型和肽谷氨酰基肽水解(peptidyl-glutamyl peptide-hydrolyzing)。
19、 在暴露于前炎症信号(如细胞因子,特别是γ干扰素)时,细胞应激反应会促使造血细胞表达另一些形式的β亚基,即β1i、β2i和β5i。
20、由这些替代亚基所组装成的蛋白酶体又被称为“免疫蛋白酶体”(immunoproteasome),相对于正常形式的蛋白酶体,其底物特异性发生了变化。
21、 真核生物中的19S颗粒是由19个蛋白质组成的,并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由10个蛋白质组成的可以与20S核心颗粒上的α环直接结合的基底,和一个由9个蛋白质组成的结合多泛素链的盖子。
22、其中,10个基底蛋白质中的6个具有ATP酶活性。
23、19S和20S颗粒的结合需要ATP先结合到19S颗粒上的ATP结合位点。
24、 ATP的水解对于蛋白酶体降解一个连接泛素的紧密折叠的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而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主要是用于蛋白质的去折叠、核心颗粒的孔道开放 还是两者皆有,则还不清楚。
25、截止到2006年,26S蛋白酶体的结构还没有获得解析。
26、19S颗粒的每个组分都有它们自己的调控作用。
27、Gankyrin,一个近期鉴定出的癌蛋白,是19S颗粒的组分之一,可以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紧密结合,并且通过与泛素连接酶MDM2的结合,在识别泛素化的p53蛋白中发挥作用。
28、Gankyrin具有抗凋亡作用,其被发现在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如肝癌细胞)中过表达。
29、 11S和19S调节颗粒都是多亚基的复合物,而实际上真核生物中还存在着以单个蛋白结合20S颗粒的调节蛋白──PA200或Blm10(酵母中)。
30、PA200的分子量高达200kDa,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可以直接结合并激活20S颗粒。
31、 PA200可能参与了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