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社稷坛抒情朗诵,社稷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
2、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
3、这种对社稷的祭祀由来久远。
4、现存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其前身便是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期所建的社稷坛。
5、说得更精确一点,这种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实在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
6、据有关明代的史料说,这种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三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一在北京。
7、公元1367年(洪武前一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分开。
8、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
9、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
10、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
11、那么社稷坛祭祀究竟源于何时呢?据有关史料来看,自汉以来直到清代,社稷坛的建筑几乎都以周代作为依据。
12、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掌管国家祭祀的大宗伯就掌有“以血祭社稷”的职责;又有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负责社稷坛的建立;在祭祀的时候,鼓人“以灵鼓动社祭”,敲击一种名叫灵鼓动的六面鼓动;舞师“教帗(fú)舞,率而舞社稷之祭祀”,领头者用一种柄上系着五色缯的名叫帗的舞具,跳一种称做帔舞的舞蹈。
13、不难看出,祭祀社稷的活动在周时的确是隆重而热烈的。
14、尽管这样。
15、人们却认为对社稷的祭祀不是从周朝开始的。
16、《史记·夏本纪》写道:“尧崩,帝舜……曰:汝其往视尔事矣。
17、……禹乃行,相干宜所有以贡。
18、”《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19、……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五色土。
20、”前人普遍认为,《禹贡》中徐州所贡的这五色土,便是舜时铺填社坛的所用之物。
21、《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晋大夫蔡墨答魏献子问时,说:“后土为社,……柱为稷,自夏以土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22、”无怪乎《汉书》在述及汉时对社稷的祭祀时要说“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了,这个“尚”,就是久远之意,夏禹呢,不过是“遵之”而已。
23、太庙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祭祀社稷的呢?《白虎通义》的记载是后代学者普遍接受的。
24、《白虎通义》的《社稷》篇是这样总结前人的看法的:“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25、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
26、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地。
27、”成书年代比《白虎通义》稍早一些的《孝经援神契》也说:“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
28、……土地广博,不要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五谷众多,不可遍祭,稷乃原隰(xí)之中能长五谷之祇(qí),故立稷而祭之。
29、”这一看法根据我国古代地貌学的观点,把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称为“五土”),它认为,原隰(即湿润的平地)不过是五土之一,而社却是五土的总神,因而人们说社时就可以代表稷,社稷也就又可简称为社,祭社也就是对社稷的祭祀。
30、由此看来,人们对社稷的祭祀的确是出自对养育自己的乡梓国土的感激之情。
31、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古代对社稷的祭祀只是帝王的事。
32、这实在是一个误会。
33、从其他史料印证,《礼记》中关于社稷坛建置的记述还是相当可信的。
34、《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祖,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35、”这里,群王所建立的最高等级的太社,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色土。
36、五色,正是五方的象征。
37、据称,在未实行郡县制之前,君王要分封诸侯时,便依封地所在方位从太社坛上取一撮色土赐与该诸侯,然后诸侯再将它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自然这社坛也就不能再有五色土了。
38、至于更下一级置社时所立之坛,当然也就只能用本土的泥土了。
39、既然大夫以下要成群立社,国君在仲春仲秋之时还要“择元日,命民社”,这样民间便以祭社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居民的社会组织,这组织也叫“社”。
40、立社不仅要封土为坛,而且还要各栽其土所宜之树,这树也是社的标志。
41、《论语·八佾(yì)》载,哀公问社于宰我时,宰我回答说:“夏后氏以松,殷人经柏,周人以栗。
42、”不少学者认为,这松、柏、栗,便是立社时宜栽的树木。
43、《庄子·人间世》讲述的匠石在齐国曲辕所见的其大蔽牛的栎社树,抑或正是周初立社时所植栗树的别种。
44、《礼记·效特牲》还说:“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粢(zī)盛”。
45、意思是说,在称做社日的会堂主这一天,全社里的人都要出来参加会堂主的活动;为了准备会堂主所用之牲,国中之人都参与了跟社猎有关的劳作;为了供给祭社需用的谷物,农家一起凑集了必需的粮食。
46、至于民间为祭社而建立起的组织——“社”的规模,汉代《风俗通义》和《说文》都曾引用前人的解释:“二十五家为社。
47、”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别的资料也有说十二家、五十家、乃至一百家的。
48、汉时,民间就自发组织过不少不合规定的私社,因而才有官方禁止自立私社的命令。
49、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描述祭社这天民间风俗时这样写道:“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láo),为屋于树下,先祭社,然后飨其胙(zuò)。
50、”说的是社日这天,住在一起的左邻右舍邀约在一起,各自凑上一些祭社的肉食和米酒,在树下搭起了棚屋,一起祭祀了社稷之后,或者各分一些祭品,或者兴高采烈地会餐一顿。
51、社日民间活动最普及的时期,大概应推唐宋,这时的社日简直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
52、社日来临时,各社便杀鸡宰猪,到了祭祀的时候,几乎全社人都要出来参加庆祝活动。
53、这天还有一种专为社日准备的社饭,有专为社日准备的社糕社饼。
54、那时除了做社日的活动外,几乎其他事都不干了,连妇女也停下了手中的针线活,当媳妇的还可以回娘家。
55、农村里,同社人的聚会饮宴更为引人注目,社鼓神鸦,优扬处处,畅饮欢歌,热闹非凡。
56、孩子们这天也无须再念书,当然更是欣喜若狂,外公姨舅们还要送些葫芦儿、枣儿之类零食,还要玩一种名叫斗草的游戏。
57、社日这天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太阳西斜,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58、老百姓的这些欢乐,自然也引起了接近民众的诗人的极大兴趣,如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陆游、范成大等,都在他们的诗中描写了社日的盛况。
59、而这社日邻里的会集,也就是现在的“社会”一词的起源。
60、由于战事频仍,民生凋敝,再加上统治阶级对民间集社集会的钳制,宋以后,民间的社日活动便开始走向衰落,以致到了最后,百姓所用的社稷坛竟然变成了广布全国的土地庙或土谷祠,不过民间社日的娱乐活动,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如鲁迅先生《社戏》一文所描写的,就是清末江南地区的社日生活。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