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本的认知是:虽然年轻人都说普通话了,方言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我大致思考了一下,方言存在的价值至少应该有以下一些:
1.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
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这一点,我们从普通话的基本定义就能看出来。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
北京语音本身就属于方言体系。同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像“忽悠”“给力”等方言词陆陆续续地进入了普通话的语汇,也都是方言对普通话的特殊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如今方言依然在不断地丰富着普通话的语汇,使普通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形成和使用的,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思想、文化习俗、历史掌故。我所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有一种地方戏,叫做推剧。
推剧就是用方言演唱的,也唯有用方言演唱才好听。我的抖音以发布群众演唱的推剧为主。
很多远在外地打工、创业的人,看到之后纷纷留言点赞,说“还是家乡的推子戏好听”。演唱地方戏,如果不用方言,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3.方言中保留着历史。
前不久,天津市的有关人员来访,说天津市的某个地方,其人口,原先是明朝初年从淮河流域迁徙过去的,并且拿出了天津市某地的方言作为考证的线索。
我把淮河流域凤台县的方言数据给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拿出研究的成果。方言是研究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这里就不繁琐地举例了。
4.方言中包含着家乡情结。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话好像有点儿夸张,但是长期身处异地他乡的人们,突然见了面,听到了乡音,其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如果是“他乡遇故知”,那就甭提会有多么高兴了,真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今人口流动大,方言的乡音、方言的乡愁,便显得尤其珍贵。当然,乡愁并不一定单指愁绪,而应是更为宽泛意义上的思绪、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