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上来就给予了“国士无双”的评价,并指出如果不让韩信直接当大将军,刘邦就不能与项羽争夺天下!
当时的韩信,虽然已经投军数年,但“无所知名”,更没有指挥过任何作战!
在没有任何成功履历的情况下,为何萧何依然能识出韩信的帅才,并不惜压上所有的筹码来信任韩信呢?
韩信糟糕的简历
韩信的简历是很糟糕的。
早年的韩信,因为“贫而无行”,没有被推举为吏,也没有一门手艺,只有到处投靠,被人嫌弃,甚至忍受过“胯下之辱”,受人欺负。
在楚汉风云人物中,早期混得最惨的可能就是韩信了。
造反前,刘邦是亭长;萧何、曹参、夏侯婴也是县里的官员;陈平被乡里人推荐为杜宰;张良更是能单独组织刺杀秦始皇,项羽、英布、彭越,都是能自己拉出一支队伍来的领袖····
可以说,乱世到来之前,楚汉英雄虽还不能呼风唤雨,但起码能混出个样子,没有人像韩信一样连自己养不活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依此常理,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又怎么可能带领三军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活下来呢?
天下大乱后,韩信仗剑投军,追随项梁、项羽。
然而,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在项羽手下,韩信“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没有混出来。
当时,项羽是天下最成功的人,项羽集团是天下最成功的集团。
设想今天:如果一个年轻人对某位最成功的商业大佬献策,老板不采纳,人们自然不会认为是老板不行,而是年轻人的建议不行;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大佬的公司没有混出名堂离职了,人们天然不会认为是大佬的公司不好,而是这个年轻人能力有限,混不下去了。
韩信离开项羽后,投靠了刘邦。
然而,在刘邦处一段时间,不但没有混出名堂,还惹上事,要被问斩。
可以说,这样一份简历,实在是垃圾得不能再垃圾了。
在一般人眼中,拥有这样简历的人,无疑是一个应被嘲笑的,不如自己的失败者。
韩信英雄气质:勇
韩信要被问斩,在轮到自己被斩时,韩信远远看见夏侯婴,高呼:汉王不是要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夏侯婴见此,大为惊异,立刻释放了他,并与之相谈,十分欣赏!
无独有偶,几百年后,另一位“军神”,李靖,也是在要被问斩时呼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只是把汉王换成了唐王),被李渊、李世民所惊奇。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句话背后的“英雄气”!
我们知道,无论平日如何凶神恶煞、嚣张跋扈之人,到了刑场上,大多已经崩溃了!
即便是慷慨激昂的人物,一般也是用“十八年后还是好汉”、“万岁”之类的豪言来给自己壮胆、自我麻痹,至于良好的逻辑、冷静的头脑,是极难保持的。
韩信、李靖,能在刑场之上,仍然保持冷静的头脑,良好的逻辑,寻找求生的机会,发出胸怀大志的呐喊,这才是真正的,一般人模仿也模仿不了的英雄气!
这样的英雄气,是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自我修炼的结果!
有这样英雄气的将领,在危急时刻,既不会屁滚尿流地逃,也不轻易高喊“万岁”去自杀式冲锋,而是能时刻保持冷静,寻找转败为胜的机会。
这份英雄气,吸引了夏侯婴,也开始改变了韩信的命运。
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虽没有被其说动,但好歹卖给了夏侯婴一个面子,让韩信作了治粟都尉。
由此,韩信开始吸引另一位杰出人物了。
韩信得遇萧何
治粟都尉,主要负责仓库管理,以及粮食的运输、储备等。
当时,主抓后勤工作的领导正是萧何。
因此,韩信与萧何,有了上下级关系。
韩信是都尉,都尉上面是校尉,校尉上面是国尉,国尉上面是将军···韩信与萧何之间,大约隔离了2-3个级别。
不过,粮草是后勤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汉王初迁入蜀之初,这也是最紧急的工作,自然是萧何的工作重点。
因此,尽管隔了好几个级别,韩信仍然有机会吸引到萧何的关注。
很快,韩信就用自己天才的工作表现,吸引了萧何。
韩信“推陈出新”之法,用工作证明自己
韩信一生,贡献了许多经典,成就了许多成语。
与“胯下之辱”、“暗度陈仓”等广为人知的成语典故相比,“推陈出新”是知名度比较低的一个。
然而,韩信正是靠此证明了自己的天赋。
汉中、巴蜀天气炎热,粮食容易腐败变质,粮食储备问题也就成了后勤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韩信遂采取“推陈出新”之法:在粮仓开前后两个门,新粮从前门进,后粮从后门运出。
如此,可以在不增加管理难度、工作量且容易推广实施的情况下,极大提高粮食仓储的效率。
“推陈出新”,看起来简单,但却是仓储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真正牛逼的人,总是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这个办法,帮萧何解决了老大难问题,自然令萧何刮目相看。
如此,韩信自然获得了更多的,与萧何直接对话的机会。
萧何可以考察的“信、仁、严”
韩信与萧何谈话,“何奇之”。
史书没有记载两人到底谈了一些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
排兵布阵、冲锋陷阵,这些并非萧何所长,萧何是难以考察出来的。
不过,除了搞后勤,萧何还有两个特长:律令、抚众。
所以,萧何很容易判别出一个人能不能明确赏罚的办法,得到他人的支持,确立自己的威信。
“信能赏罚,仁能附众,严能立威”,这些都是将帅必备之才,也是萧何能够考察出来的。
当然,将帅之才,排在最前面的是“智",有没有办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而这些,刘邦、萧何没有其他选择!
没有选择刘邦、萧何
推荐韩信时,萧何说:如果汉王只想王汉中,就不必用韩信了,如果汉王想杀出去争夺天下,必须用韩信!
在萧何看来,韩信,是杀出去的唯一希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与韩信交流之前,刘邦、萧何,根本没有看到杀出去的希望!
刘邦入汉中时,张良相送,多谋如张良,也只能建议:把栈道烧了,”示天下无还心“,然后走了。
至于如何杀出来再争天下,张良也没有什么实质建议。
其余人,无论是萧何,还是樊哙、夏侯婴,也都迷茫,最多只是忠心跟随刘邦,帮助刘邦安抚人心,实在没有什么杀出去的办法。
刘邦、萧何,没有选择。
韩信,是唯一一个提供了选择的人,而且,韩信提供的选择很靠谱。
韩信之略:智
韩信与萧何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不过,从韩信与刘邦第一次交谈时的话来看,韩信的方略极为靠谱!
1、知己知彼。
韩信与刘邦交谈时,开篇就分析了刘邦、项羽各自的优势劣势,诸侯、百姓对项羽的态度,章邯等三王在三秦的不得人心。
分析全面、客观,足见其对时局的观察之深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个对形势能洞察到如此深刻的人,其认知水平显然不是樊哙、夏侯婴之类的将领可比的。
2、针对性的战略指导思想。
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这些方略,都是后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指导思想。
2、务实的行动步骤。
韩信提出,要先利用汉王在三秦之地的人心基础,还定三秦。
而且,还定三秦,要立刻开始,不必再等!
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韩信的战略规划,完全解开了刘邦的“迷茫”。
刘邦的谨慎用人之法
刘邦“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已经高度认可。
然而,刘邦虽然早早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对韩信的任用仍然是谨慎的。
在还定三秦的作战中,尽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被认为是韩信的神来之笔,但实施上,正场战役期间,都是刘邦在亲自指挥,即便是分兵,也是让樊哙、曹参等人分兵,韩信事实上算是一个“参谋”的角色。
刘邦将韩信放在身边,充分考察之后,直到彭城之战惨败后,才最终让韩信独当一面。
显然,刘邦、萧何虽早早让韩信作了大将军,并没有直接“押宝”韩信,其用人是比较谨慎、务实的。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在得到推荐之前,韩信已经展现出自己在智、信、仁、勇、严的特质,已经证明自己是将帅之才。
在明确了韩信具备相关素质后,刘邦、萧何,果断将其推为大将军。
然而,刘邦、萧何,仍然是在持续的考察后,才真正确定了韩信的天才,并放手使用的。
大胆地发掘人才,小心地培养人才,放手地使用人才,刘邦、萧何因此能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