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欧美和韩国的护肤品牌有什么不同

2022-12-02 11:07:15 皮肤问题 0阅读 回答者:admin

我们经常听说这个化妆品是日本的,那个是欧美的,还有现在流行的韩妆等等。那么这些类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三木叔叔是怎么想的呢?

很多朋友会给我发单品或者品牌来评论。打个招呼还是不好。这种问题让我很难回答——,因为这里面有坑。之前我的一个朋友曾轻率地详细回答了一个朋友关于品牌的问题。后来这个回答被别有用心的用于某品牌的推广。他给我讲了这一课之后,我就不敢再提这类话题了。

所以我决定写一个各大派的印象3354或者印象。这不是统计的结果,而是个人的感受。所以不太科学,但是可以对一个品牌形成初步的认识。

还有,我想强调一下我对韩妆“不予置评”的态度,因为韩妆太难懂了。这篇文章是我对韩妆的大致了解。如有偏颇之处,望各位指出。

1.日本产品

日系产品往往强调肤感——或“几乎没有感觉的肤感”。

年轻时读过《菊与刀》和卡夫卡盖娜,初步了解了日本人“尽量不引人注意”的思想。长大后才知道,日本女人生孩子基本不发出声音,地铁里几乎没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捡到别人丢失的钱包3354。在做护肤品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种“羞耻”的哲学。

日系产品多为薄3354。中国的消费者一定觉得这太出乎意料了;日本风味有大有小。中国的消费者可能要仔细分辨才能感受到。不过日本的技术确实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资生堂3354的三轴(传明酸,乙基维生素C,4-MSK),高丝的曲酸,甚至当年发生在佳丽宝的杜鹃花3354。一眼就能看清楚。

日本人真的在认真地进行技术进步。不管我们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如何,我们最好诚实地承认别人的长处,并努力做得比他们更好。

日本人:美白技术全球独一无二,皮肤感觉柔软温和,但有时候为了一种特定的肤感会牺牲一些功效(比如防晒、清洁)。

2.欧美系

我在美国待过很长时间,对这个驰骋的民族的“粗糙”深有体会(愿意过安静生活的欧洲移民都去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和平的地方,来这里的都准备和印第安人一起死)。

产品“出汗”(一滴一滴地出现在面霜上),或者水被分流,那里的人完全视而不见(这一点印度人也见过)。你只要告诉他们——含有“某某神奇成分”,他们就愉快地使用了。

欧美产品往往不太注重肤感,而更注重成分。想想看,宝拉简选择这样一个品牌出现在美国也就不足为奇了。皮肤科医生在美国很受尊重(而且非常非常贵。看皮肤科医生往往一个小时几百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皮肤科医生品牌。

在欧洲,因为传统上有大量的“药店”(这个“药店”和我们的药店概念不太一样),所以欧洲对“功效产品”的接受度也很高。美容这个词来源于药妆和药学的结合,也是欧美人的发明。

为什么像Skinceutical、欧巴吉医生、丹尼斯克罗斯医生、理肤泉、薇姿、宝拉珍这些品牌受欢迎,其实是有历史和社会根源的。

欧美:更注重单一成分或几种成分组合的功能,不太注重肤感(可能和他们的敏感度差有关)。

3.韩妆

韩国朋友比较敏感,皮肤细腻,很关键。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配方只比【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一种原料,辅助抗菌)差0.1%。实际上,它是在韩国测试的,每次受试者都能挑出这种单一产品,并说:“这种更令人兴奋”。

所以在韩国做护肤品不容易。

但另一方面,韩国的相关部门(类似于FDA的组织)对中国的护肤品监管其实是很宽松的。相比其他国家,一款护肤品在韩国上市基本没有障碍。但是能不能在市场上赢得客户,就是你的本事了。

我曾经拜访过一个韩国的小企业主,问他们护肤品上市前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测。他一脸茫然的回答我说:“啊,还要做什么检查?我和女朋友试了一下,觉得不错就上市了。”

相对于国内的严格管理,我当时是泪流满面。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你在韩国买了一个深得自己人喜爱的产品,一般你都会很安全(韩国女生真的很敏感)。但是,如果这个产品只出口到中国,那么你最好保持谨慎的态度来使用它。

当然,对于韩国产品中添加大量植物提取物的做法(一个成分表可以有千言万语……)我也很困惑。——能加多少?这么大的混合物对皮肤有什么影响?我还没看懂。

韩庄:目前韩国对护肤品的监管比较宽松,所以我们特别提醒大家要选择在国内已经上市并畅销的产品。

好像没有总结。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护肤品实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特色。——她的哲学和思想,她的人和习俗,她的爱恨和纠结。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才能从国内市场的嘈杂中看到中国的风采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pifu/problem/1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