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墨梅图题诗(墨梅图题诗)

2023-08-01 11:52:06 社会百科 0阅读 回答者:admin

大家好,我是小百,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乾隆在墨梅图题诗,墨梅图题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墨梅图题诗(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4、(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5、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黧黑。

6、浙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

7、作者是著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王羲之同姓,故称“我家”,并暗喻其功底。

8、(3)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9、(4)清气:清香的气味。

10、(一语双关:特指清高的气节。

11、)(5)乾(qián)坤(kūn):指天地人间。

12、译文一棵虬枝盘结的腊梅,正威端地生长在我家洗砚池旁;每朵梅花上都有淡淡的墨痕,每朵每瓣都透出幽幽淡淡的花香。

13、不希望别人夸它的颜色艳丽美妙;只愿它能散发清香的气味在这天地之间。

14、[1]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

15、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16、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卓尔不群的气概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17、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18、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19、“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20、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21、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22、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23、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24、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25、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2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27、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28、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29、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30、《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

31、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

32、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

33、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

34、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35、可惜,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

36、“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37、”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38、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39、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

40、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41、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42、[1]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

43、浙江诸暨人。

44、出身农家。

45、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

46、因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而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

47、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

48、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

49、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nvzhuang/shishang/82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