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霞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杏林和杏坛分别指什么,杏林指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杏林,指医生,也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2、其代称源于三国时吴国的一个名医董奉。
3、有关记载:《寰宇记》:“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
4、”《凤阳县志》载:“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杏山还留有杏林遗迹。
5、杏林是古代对医生和医学界的称呼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6、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7、扩展资料:1.传说故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字君异,侯官(现今福建闽县)人,生於三国时代(约公元221~264年之间)。
8、董奉少年时期,除了学习古籍经典之外,发奋钻研岐黄之术,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
9、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高人,因而修得道术,不但医术极为高明,而且能够预言风雨,民众都视他为能“呼风唤雨"的仙人。
10、道术对修身养性,有其一番道理。
11、董奉修得道术后,青春长留,驻颜不变。
12、据说有一个在侯官出生的少年,第一次见到董奉时,董奉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五十年后,此人回侯官探亲,看见许多当年的邻居朋友,都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颜貌一如往日,没有一点变化,心中很奇怪,就问董奉:“当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满头白发,您却仍然健壮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 “偶然耳”。
13、长生不老,乃是历代许多帝王、权贵们梦寐以求的事,但如白居易的诗所说:“又无大药驻朱颜”。
14、因此,前来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和“法术”的人,日益增多,搅得董奉终日不能安宁,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
15、他经过交州(现今广西),刺史士燮罹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经董奉救治,死而复生,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江南。
16、士燮全家万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边建造了一座高楼,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亲自侍奉。
17、一年后,董奉谢绝了士燮的盛情挽留,离开交州北上。
18、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
19、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
20、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
21、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
22、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
23、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
24、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
25、《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
26、”《凤阳县志》也载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杏山还留有杏林遗迹。
27、2.人物介绍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28、少年学医,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29、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30、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31、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32、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33、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34、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35、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36、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
37、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38、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39、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
40、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41、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42、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43、参考资料:网页链接网页链接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