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服装的色彩非常讲究。帝王的穿戴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帝王服装的装饰上,即从色彩、纹饰及佩物上体现出来。冕服作为帝王及官员的一种礼服,以冕的等级选择相应的衣裳及配饰。在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千年的历史沿革中,他的基本形制始终如一,包括冤冠、玄衣、下裳、大带、蔽膝及舄等。在我们国家皇帝被称“天子”,意思是“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旨意。冕冠就是这种君权神授的象征。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冕板前圆后方,象征中国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冕板上面涂青黑色,下面涂黄赤色,象征天玄地黄;用五彩的丝绳把玉珠串起来,挂在冕板的前后,象征岁月流转;用丝棉做成球饰,垂挂在耳边,提醒君王不能听信谗言。天子的冕冠戴在头上时要前低后高,象征“天子”对百姓的关怀,这也是“冕”字的本意。早在夏商时期已有冕服。不同朝代的冕服颜色受当时五行学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古人把青赤、白、黑、黄称为正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色调和成的色彩称为间色。因此,青、赤、白、黑、黄五色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尊贵的颜色。五色与五行对应起来为东青龙,色青,属木;西白虎,色白,属金;南朱雀,色赤,属火;北玄武,色黑,属水;中间色黄,属土。这种融天时地气五方五色于服饰,体现了中国人对天象地形的特有观察和理解。
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各朝代尊崇的色彩也是不一样。我们从冕服色彩变化来了解五行五色对中国人色彩应用的独特理解,进而影响到对服饰颜色的崇贬与更易。
先秦时期,叔孙通著《汉礼器制度》中讲到“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这时的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縹袋即为赤黄色的下装。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象征黄昏之地。这也就是《易经》中的“天地玄黄”之说。
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设色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人们逐渐将先秦阴阳五行的思想渗入服饰观念中,形成五正色。秦始皇在冠服制中,废除六冕,只采用衣裳同为黑色的祭服——玄冕,并认为秦属水德,水为黑色。因为秦始皇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土,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现在秦取代周,自然就是水克火。根据五行学说,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色为尊,于是“衣服旌节旗,皆上黑”。汉代的皇帝认为汉代承秦朝之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又认为土胜水,土是黄颜色,于是服色尚黄。当时的星像学家还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黄色为土,象征;青色为木,象征东方;红色为火,象征南方;白色为金,象征西方;黑色为水,象征北方;又因为黄颜色位居五行的是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最为贵,定为天子之服色。但是,由于刘邦起兵时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因而汉文帝祭天的时候,服赤色冠服。
到
湖北襄阳:中秋节大唐皇帝率文武百官三宫六院发月饼
时期,隋代天子只用衮冕,自驚冕以下不再服用并且隋文帝听朝时穿用赭黄文绫袍,这也是皇帝开始用黄袍的最早纪录。他们认为:皇帝居五方之中,“戊己土”,土色黄,因此,皇帝便要穿“黄袍”了。《白虎通德论》里,在五行关系中也特别突出了“土据”的地位。书中说:“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王四季,居,不名时。”封建统治者又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正与土德相应,黄色居五行之中位,所以尚黄观念便牢固。黄的身价随土越来越高。
《唐六典》说:“隋文帝著拓黄袍,巾带听朝。”但并不禁止民间也用黄色。到了唐朝,唐天子除了袭隋制的衮冕服外,还有鱉冕、毳冕、締冕、玄冕、大袭冕。椐载,凡祀天神地祗则服无旒,玄裘锺里大裘冕,赤色裳裙、鞋舄。出征、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等服青衣锺裳的衮冕,远出吋服氅冕;祭海岳服毳冕。据《旧唐书·舆服志》云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皇帝穿赤黄色的抱衫,但开始臣民“仍许通着黄。”到了唐高宗总章年间,有人提出赤黄色近似太阳的颜色,“天无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应“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因此从唐朝开始,赤黄色为帝王所专用,黄袍也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臣民一律不得僭用。
当今社会,服饰颜色种类、样式都变得多样化,不在那么单一。对外观的追求早于胜过对服饰含义的表达,但是,其实穿对款式或颜色,对个人运势是有一定影响的,详细说明,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