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经历西方文化各方面的冲刷和影响后,近年来,大批中国人逐渐将目光转移回本国的传统文化来,开始重视文化复兴,建立文化自信。不难发现,越来越多新婚夫妻更青睐中华传统婚礼,古典婚服也愈发热门。在这其中,唐服色彩、形制华丽大方,吉祥喜庆,无疑是最受欢迎和瞩目的
唐朝沿袭了前朝的冠服制度,但其服饰又不可避免地融合了独特的时代气息与独特韵味,在衣物饰品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创新创造。彼时,不同阶层的大婚服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女性作为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婚服的形式更是引人注目。唐朝的女式婚服,彰显的不仅是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可窥见古代女子的个人审美与情感色彩。
冠服制度推陈出新,唐女礼衣阶层严明
在大唐政权屹立于历史长河的早期阶段,统治尚不稳固,仍有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因此,开国皇帝花了几年时间,专注于镇压谋逆势力,没有心思去建立本朝的冠服制度,因而沿用了旧俗。
在《新唐书·舆服志》中有如下记载:“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
政权略微稳固些后,“武德令”才被颁布,初步对唐朝各阶层的男女服饰做出了规定,后继又有“开元礼”进一步细化要求。自此,唐朝的服饰礼法才确立下来。
婚姻大事在古代,是男女人生中最重大的场合之一,其穿着也受到冠服制度的严格限制,不同阶层都有其专属的衣料、颜色、饰品等规章,上层可以穿着下层的打扮,但下层人士则绝不可僭越,必须安守本分。
要知道,冠服制度存在的时间与整个封建时代一样长,看重礼法的孔老夫子更是再三强调,要求每个阶层、不同地位的人都恪守本分,不要逾矩,如此社会才能实现尊卑有别、上下有别、男女有别,人人以礼相待,国家秩序井然,不会出乱子。可见,冠服制度是以文化形式,在无形中维护封建统治,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特权阶层的。
婚礼服饰,是唐朝女子人生中最隆重的礼仪服装,因此国家也必然有严格的法典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其中皇室女子的婚服形式,更是不能出错。这些女性的婚姻往往与前朝政治有所关联,不能有衣着上的纰漏。
举例来讲,唐朝皇后在重大场合,如婚礼、受封、祭祀等,必须要着“祎衣”,这是一种十分华丽、考究的礼服,不论是衣料还是花纹装饰,都繁复而隆重,其他任何女子服饰都完全无法相比。
祎衣的衣料采用当时最为难得的“织成”,且采用深青色。必须佩戴十二支花钗,不多不少,平均佩戴于两鬓,每支花钗的大花与小花数量必须持平,此外还有素纱内单、蔽膝、大带、革带等衣物。
值得一提的是,蔽膝是唐代女子婚礼不能缺少的一件服饰,极为精美。身份贵重的人,可以在蔽膝上绣上装饰用的”翟“,但品阶更低些的命妇就无福享受了。
与皇后相比,皇太子妃的婚服虽然也可用织成做就,但只允许使用青色,花钗数量也减少到九支,规格略低了一些。
若是对唐服略有研究,一定会听说过”花钗礼衣“的名声,这也是现代仿古服饰中热门度最高的一种。尽管这类婚服已是十分精巧美丽,但根据史书的记载,花钗礼衣专用于亲王迎娶妃子的婚礼,皇帝后妃的服饰必然在此之上,更加奢华。
异族风情锦上添花,仕女婚嫁衣着新奇
李唐皇室在位期间,并不排挤外来民族、国家的文化,而是兼收并蓄,将可取之处都收入囊中,融入本朝沿袭的中华文化中,锤炼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产物。这种罕见的自信与包容,成就了大唐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
唐朝女子的衣物,无论是日常,还是婚礼,都极大地受到了外来文化影响,在整个唐朝经历了数次变迁,其外形的变化也体现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
仍然以皇后的祎衣为例,结合古籍的描述和壁画所绘场面,可以看到多为半臂,既有直边也有褶边。纵观整个封建历史,女子的半臂装束也是十分大胆、前卫,更不要提是用在隆重盛典上的祎衣之上。
半臂袖的风格,其实是受到了当时龟兹佛教与胡人衣着的文化影响。
众所周知,佛教在唐朝是极为显赫的国教,统治者尊重这一宗教,善待僧侣,皇室也时常举办礼佛仪式,民间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
龟兹,又被称为库车,是当时的西域古国,拥有高超的打铁技艺和精湛的石窟艺术,后者的艺术成就绝不在敦煌莫高窟之下。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家,从汉朝开始就与中原建交,唐朝时期也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姿态,佛教文化也因此逐渐向中原渗透,影响到了唐朝人生活的吃穿住行。
另一大外来元素则来自当时的胡人。唐朝时期,鼓励胡商来国内做买卖,因此有大批异族商客涌入繁华的长安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精美的艺术设计、富有特色的风俗人情。
《旧唐书·舆服志》中就记载了唐人纷纷效仿胡人风尚的社会现象:“贵人御用胡食,仕女皆竞衣胡服。”
在备受重视的婚服中,采用宗教、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足见唐朝的开放性,以及唐朝女子追求美的热烈大胆。唐代之后,”程朱理学“称为社会主流,妇女的穿衣自由不复存在,逐渐保守、封闭起来,原本明艳的、多元的嫁衣也就逐渐消失,重新归于板正、严肃、端庄的旧俗。
在那时的女子婚服礼衣中,可以看到许多都是襦裙——这也是当代唐服爱好者最钟爱的一个款式。基本特征是袖口长坠而衣摆较短,也属于外来文化催生的产物。
《通典》中记载,当时朝堂中“女史则半袖襦裙”。
可见,襦裙不仅受到平民女子的喜爱,在皇室贵族中也颇有魅力,并影响了婚服的形态、裁剪。盛唐时期的女子结婚,喜欢穿袖口十分宽大的襦裙礼服,佩戴红色的步摇、花钗等贵重饰品,头顶凤冠,格外隆重而华贵。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阶层越高的女子,婚服的袖口便越发宽大,阶层低的则相反。谈论起袖口尺寸,也是一桩趣事:初唐和盛唐的女子都以宽袖口为美,竞相增加其尺寸。原本只有四尺的衣口,最多竟增长了一尺五。最终,朝廷不得不连下诏令,对这一现象进行管制,以证风气。
直到晚唐时期,宽袖口不再流行,尺寸逐渐恢复正常,婚服中也就很难看见曾经格外张扬的大袖襦裙。
除了服装整体的样式,女子婚服上的小装饰、花纹绣样等细节也十分精致,值得细细玩味。
在现存的古画中,皇后祎衣上都配有”翟“,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关于翟,最早在诗经记叙王族婚礼时便有简单描述,通常是雉鸡、山鸡身上颜色最为鲜艳靓丽的羽毛,因其斑斓美好而被古人视为是吉祥如意的好意头。从雉鸡身上取翟,也寓意着女子对婚姻忠贞不一的品质。
此外,日月、祥云、神龙等高贵的图案也被用在皇后的婚服上。当时的人们对天文所知不多,认为这些发光的天体都是神明在掌管,因此多见于皇室物品之上。神龙与祥云皆是祥瑞的符号,日代表至高无上的天子,而月则代表辅助太阳的皇后。日月绣于一衣之上,彰显了统治阶层至高无上的地位。
前文还提到,皇后婚服用深青,其下王室女子则用青色,这其中也大有说法。在阴阳五行的概念中,青色代表的是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朝气和蓬勃的生命力。人们认为,青色能够带来繁荣、和平、吉祥,也能体现女子的端庄、沉静与美好。用青色作为女子婚服的主要色调,蕴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更是对婚礼仪式的重视。
唐代遗风吹入摩登,文化复兴任重道远
在风气开放、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唐朝,女性很大程度上冲破了迎合男好的旧有审美,而是大胆地探索服装上新的可能性,通过艳丽华服在展现自己美好的形体。在当时,女子们还可以穿着男装,自由骑马打猎,而不被束缚或责备。
《中华古今注》有这样的记载:“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在重要的嫁娶之日,她们也通过极具特色的婚服来展现个性。唐朝女子对于美和自由的追求,附着在其礼衣上,影响着如今的中国人。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婚纱都在我国婚礼中占据主流地位,婚礼形式也多为西式——红毯,牧师,宣誓等。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萌生了回归古代文化传统的愿景,开始选择中式婚礼、中式婚服,唐朝的华丽嫁衣也再一次迎来了追捧之高峰。许多为大众所熟知的名人、明星,在结婚时都会选择唐制汉服,选择传统仪式,令人眼前一亮。明星效应也成功带动了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当前市场上,唐代的大袖襦裙婚服、深衣婚服齐头并进,热度十足。不论是作为正装还是敬酒服,都妥帖而喜庆。
与此同时,也有人对这种突然兴盛的”汉服热“提出质疑。部分人指出,唐代婚服固然好看、大气,适合隆重节日,但其作为数千年前的服饰,难免有笨重、累赘的缺点,尤其是宽阔的袖口,其实并不便于新娘四处走动。毕竟,现代的婚礼风俗中,敬酒等环节必不可少,十分考验新人的体力,如果穿上拖沓的服装,可能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辛苦。久而久之,汉服的复兴可能会成为”三分钟热度“,于文化自信来说是在无益。
然而,复兴传统服饰,并不代表着就要全盘复刻,墨守成规。在唐代婚服中,有许多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元素、花样、配色,这些都可以巧妙地嫁接在现代服饰上,既能够增添古典韵味,也摒弃了旧服饰地不足之处。
譬如,现代的交领襦裙,保存了唐朝时期典型的高腰线元素,能够拉长女性身姿,体现出一种飘逸俊秀的美感,并舍弃了碍事的宽大袖口,采用更为精致的小袖口,便于活动。在绣样上,大多采用金色凤纹、敦煌藻井等,充满古典韵味。
还有些极具妙思的礼裙,虽然整体上采用西式婚服的框架,但却匠心独运地将裙摆设计成层层瓣瓣堆叠的宝相花,中西结合,美不胜收。
宝相花,是独属于唐朝的服饰元素,在当朝风靡一时。宝相花来自于佛教文化,外形大气、端庄、典雅无双,同时具有圆满美好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这一古典纹样在现代礼服中再次体现,可谓是更具创造力的重生。
唐朝本身便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时代,唐制汉服更是满足了女性对婚礼的绮丽想象。当然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鱼目混珠之次等唐服,在形制、色彩即首饰的搭配上都有极大谬误,宣传着错误的古代文化。要管制该类现象,必须通过民众监督与市场监管的携手,才能发挥效果。
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了中华儿女的视野里,得到重视,甚至走出国门,来到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近年来,许多西方设计师都对唐朝元素青睐有加,将其活用于服饰设计上,而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燃起了对唐制汉服的极大热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更是将其带入婚礼殿堂中。不仅扩大了古代文化的传播面,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唐服文化。传播正统的古典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让更多人感受到古中国的魅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新唐书·舆服志》
《旧唐书·舆服志》
《通典》
《中华古今注》